随着年龄渐长,你会发现,知行合一是很难做到的事。试问下自己,你想在生活中做出哪些改变?它可以是减肥、戒烟、跳槽,也可以是换个发型、多看望家人等等。有了答案后,再问问自己,有这种想法多久了?是不是到现在已经有几个月或者几年时间?甚至是不是每年伊始都对自己说,要迎接全新的自己?但结果怎样呢?我们可能发现,每一年我们都提出了相同的计划与期许,但每一年,我们都没有改变。我们不得不承认,改变行为习惯很难,坚持改变更难。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不过是通过自律的路上,我们要闯的关太多了。但在《成为可怕的自律人》这本书里,却告诉我们,想要成为自律人,有个很简单的解决方法——积极提问。用积极提问来强化自己的承诺,诱发自律的行为,就能让我们成为可怕的自律人。这本书的作者马歇尔•古德史密斯是世界管理领域认可的领导力导师,美国管理研究院终身成就奖得主。他曾给麦肯锡、高盛、福特、通用电器等世界500强企业做过高管培训,已带领超过150名企业CEO走向了更高的成功。现在,和兹心一同翻开《成为可怕的自律人》,看看他带给我们的通往自律的捷径是什么。01自律,是与身边环境的一场博弈你有没有发现,在不同的场合,自己的行为是不同的?在家里,我们可能是耐心温柔的妈妈;但在早高峰的路上,我们可能是粗鲁暴躁的司机。对此,作者的观点是,环境正在塑造我们的行为,但我们却没有意识到。就像作者提到的,之前他坐飞机的时候,可以静下心来读书、写作。因为飞机上没有电话、没有屏幕、没有打扰。但是随着航班上提供的娱乐服务越来越多,甚至实现了Wi-Fi覆盖,他在坐飞机时很容易分心,不再能完成工作了。我们以为自己与环境和平相处,实际上环境在跟我们开战。不断变化的环境,恰恰就是让我们无法自律的最大的拦路虎。这让兹心想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为了孟子能更好地成长,三次搬家,从住在墓地旁,搬到了集市旁,最后搬到了学宫(古代的学校)旁。随着孟母搬家,孟子每次表现出的行为举止也不尽相同,最后,因为住在了学宫旁,孟子变得守秩序、懂礼貌、爱读书。所以,当我们意识到环境在控制着我们之后,我们要像对待敌人一样对待环境,有意识地去避免自己被环境控制。倘若我们不试着去控制环境,就会离“自律”这两个字越来越远。02用一张卡片,让自己保持自控我们对惯性的依赖超乎我们的想象。正如你每天吃完午餐就瘫坐在椅子上,每天下班就开始刷手机,每天晚上不舍得早点睡觉一样,我们知道这样不好,但我们很难做出什么改变。因为惯性行为让我们感到舒适,而自控,就是和这种舒适感做对抗,这有悖人性。想要摆脱令人舒适的不良习惯,往自律多走一步,我们能怎么做呢?作者建议,我们可以借助一张小卡片,给自己设置个“强提醒”。书中提到了这么一个故事:作者曾发起过一个挑战,宴会现场的嘉宾每次打断别人讲话,就要罚款20美金,相关筹款会被捐给公益基金。晚宴开始一小时,收集到的罚款就堆成了一座小山。晚宴结束时,除了一位嘉宾,其余嘉宾都被罚款。而那位没被罚款的嘉宾之所以能做到,只是因为他写了张“不要插嘴”的纸条,塞在玻璃杯下,让自己随时可以看到。这让兹心想到自己身边的一个故事。兹心的同事小潘一直想要瘦身,她采用的方式就是写便利贴。在便利贴上写“管住嘴”“迈出腿”等小提示,贴在电脑显示屏旁,让自己每天都看到,以克制自己。这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自从贴了这些便利贴,小潘能更好地拒绝下午茶、零食,还能做些运动,瘦身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所以,想要自控,不要相信自己的信誓旦旦,而是写下来,让它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吧。03积极提问,能让你离自律更近当你决心变得自律时,你可能常常会感到沮丧。比方说,一到晚上,你发现今日待办清单并没有完成的时候;一到年末,你发现自己不仅没能瘦身也没能戒烟的时候……我们的计划小人通常走得都比行动小人快,我们想的远比做得多,这导致我们越想变得自律,越感到无力。那这个问题要如何解决呢?作者的建议是,试一试积极提问吧。当我们听到诸如“你为什么总是做不到”这样的消极问题时,通常会引发消极的效果,我们会把没有完成的责任推卸给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任何事。但积极提问就不一样,通过类似“你尽最大努力投入工作和生活了吗”的问题,我们能真正自省。同时,积极提问还有一个窍门,不是问自己一天的表现如何,而是问自己努力了多少。每天问自己“尽最大努力……了吗”,能更多地注入了个人主导权和责任感,诱发我们去尝试。假设我们今天给自己立下了在午夜前上床睡觉的目标,兴许我们今天也没做到,但通过积极提问,我们会发现“我努力过了”或者“我尽力了”,这样的回复可以驱使我们继续做得更好。兹心想说,积极的提问是很好的自省,每日自省,我们就会变得更好。就像晚清的曾国藩就是自省的典范。他每天记日记、经常写信,都是为了彻彻底底的反思。正因此,他才从一个资质平庸、出身一般的人,成为立下千古大业的名臣。学会积极提问吧,能让你在通往自律的路上不那么痛苦。04永远不要在疲惫的时候做决定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本来打算晚上学些新知识,但工作了一天,在下班时却打了退堂鼓;你早上睡过头了,来不及去晨练了,你告诉自己晚上下班后一定要去健身房,但到了晚上你又想“今天就算了,明天早上我一定去锻炼。”你发现了吗?到了晚上,我们的自控力就开始变差,不愿意去做些真正有意义的事了。作者说,这是因为我们每天的自我力量是有限的。我们的自控力就像油箱里的汽油一样,总有耗尽的时候。所以每到一天即将结束的时候,自控力就会被耗尽,容易做出愚蠢的选择,或是选择维持现状。这让兹心想到一个事例: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囚犯在早上到委员会请求假释,会有70%的成功率,而在晚上请求假释,只有10%的成功率。究其原因,是委员们决定囚犯命运的热情在早上就消耗殆尽了,所以到傍晚以后,他们选择了完全不做决定的轻松做法——让90%的囚犯按部就班服满刑期。认识到损耗的必然存在性之后,我们需要做好规划。因为规划,能以一种神奇的方式,减缓我们自律力和自控力消退的速度。有了规划,我们就不必再做那么多选择,我们只需要按计划行动。我们就不会那么快地被耗尽。就像扎克伯格,他总是穿灰色圆领T恤和连帽衫;乔布斯习惯穿黑色毛衣配牛仔裤和运动鞋一样,当我们都是按照固定流程做事,我们就能消耗较少的能量,从而让我们达到自律的效果。当我们规划越多,需要担心的事情就越少。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用来做一些重要的决定,而不是消耗在一些小事上。05人生的路,每多走一步,你就会发现,遇到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而想要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正如《觉醒年代》里提到的,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只有自律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如果我们吃不了自律的苦,就得接受平庸的罪。也许成为一名自律人的过程不会那么愉悦,但最终的结果一定是颇有助益。就像村上春树所说的,当自律变成一种本能的习惯,你就会享受到它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