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悄然绽放(1442)
文/晓池(江苏)
幸福,缘于一种心境。
营造心境的方式有很多种,只要你愿意。
在公司,我坐的是临窗的位置。窗户大大的,镶着厚厚的玻璃。若是晴日,每天午后,透过窗玻璃,台板上便洒满了阳光,煞是炫目。冬日,最惬意的一件事便是以一种舒服的姿势半躺在椅子里,斜靠椅背。仰首,便可见窗外那轮白白的圆圆的太阳,不甚刺目,却很温暖。
微闭了双目,享受这种抚爱,伴着手机里播放的舒缓的经典老歌,便会觉着自己远离了尘嚣,远离了纷繁世事,什么都不刻意地去想。随着略带忧伤的旋律的起伏,眼前便会自然浮现许多熟悉的人,许多过往的事,电影般地忙碌穿梭。极平常琐屑,但绝不侵扰。偶尔,还会趁这一间隙,做一个短短的梦,温馨、细腻,而又毫不张扬的幸福就这样一点点弥漫身体的每一个部位。
我想为这段时光,这种方式取一个好听的名字:自我放逐。
百无聊赖,万事索然的时候,还可以一个人到外面随意走走。卸下身心的重负,很惬意地一路走去,没有羁绊,没有目的,没有方向……
汇入街上滚滚的人流,我喜欢审视一张张或嬉笑或漠然或凝重的脸。这时我就在想,在这一张张脸的背后,是否有和我一样的身心疲惫?是否有着一颗和我一样易感或寂寞的心灵?我就会想起我的许多好久未曾联系的友人,他们此时是否也像我一样悠然地走在某一条街道?是否也像这些芸芸众生一样或忙碌或休闲?是否也像我想起他们一样,偶尔想起我?每每念及此,心中便会滋生一丝弱弱的忧伤。
如果恰巧走在一座桥上,桥下还有潺潺的流水,两岸再丛生浓绿披拂的藤蔓,间杂几杆翠竹,随风摇曳。最好是夕阳西下的时候,斜斜的余晖照在脸上,略显迷离,我就会顿生沧桑之感。我就一定会想到志摩先生笔下那条美丽的康河,为志摩心中那份无法割舍的怅惘而感怀不已。进而衍生出许多关于志摩的浪漫爱情。原来,缺憾也是一种美,一种慑人心魄的美!
“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卞之琳的这句诗让我想起了宜兴的步行街,步行街上那座别致的“迎华侨”,迎华侨畔的风景。公司的对面,是步行街,公园式的小广场。一条约二十米宽的曲折河道从广场中间穿插而过。这河上便凌着一座造型小巧的拱形桥,名曰:“迎华侨”。整座桥身连同两头的坡面都是由一手掌阔的木板逐级铺就。走的人多了,色泽已斑驳油亮,古朴中透出沧桑之感。
每天下班后,我喜欢到步行街走走。尤其是微雨的日子,独自撑一把小伞,悠然漫步在不甚宽阔却也并不逼仄的街道,别有一番意趣。缓步登上“迎华侨”,我喜欢凭栏远眺。雨声淅沥,置身制高点上的我,颇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感觉。桥下河水清澈粼粼,宛如朱自清先生笔下“少妇拖着的裙幅”。飘飘洒洒的雨丝轻落水面,无声无息,微微泛起点点波痕。只可惜不是冬日,也无残荷。若不然,那真要“留得残荷听雨声”了。一切,都在静默中抒写一派祥和。这在如今喧嚣的都市,确算得上一方净土了。
桥两头或高大或低矮的店铺,或立或卧,安如处子。店铺前或流连驻足或一路巧笑低语的三三两两的行人,绝没有大街上的行色匆匆,也绝没有一闪而过的漠然。一朵朵精致的花阳伞下,呈现的是一张张多么生动的脸!淡泊、恬静而又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我想,在这薄如蝉翼的雨丝的包裹之下,该是一颗颗怎样的纤尘不染的心灵?该是怎样的享受生活的超然心境?这让我记起了之前曾读过的一篇文章,文中说,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条短短的单行道。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顾一切地急匆匆的往前赶?为什么就不能稍微停留一下,看一看沿途的风景?
原来,热爱生活,享受幸福,也并非都要轰轰烈烈,也还有另外一种如此悄然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