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挫剪子、洛阳宫灯......这些一个个的洛阳老行当,正淡出人们

磨刀、挫剪子、洛阳宫灯......这些一个个的洛阳老行当,正淡出人们

2017-12-01    08'23''

主播: Jonssie

22 1

介绍:
都说曾经家里东西坏了,就修修补补接着用,而现在人们都是直接换新的,于是呢我们的商场越来越多,品种越来越齐全,但是当初大街小巷的那些各种各样的匠人们却越来越少,曾经巷子里不绝于耳的叫卖声也越来越少了。关于那些老行当,你还记得多少? 记得早些年街坊小区的楼底下总会有人用极具辨识性的方言一声声的喊着:磨刀,挫剪子嘞,那一声声铿锵有力的叫卖声也算是老洛阳的一条风景线吧。然而现在,大家再也不去磨刀了,刀不利了大不了再换一把。于是,这些手艺人也英雄无用武之地地一点点消失在我们的街道,很难再看到他们的身影。看着家里锃光瓦亮的新刀,大家会不会有点怀念曾经的叫卖声呢? 居家过日子,什么锅碗瓢盆是离不开的。就算是看着特别结实的水缸,也难免会磕磕碰碰。这时就需要找人来修补一下了。这个人就是锔锅锔碗的师傅。这一门手艺想必年轻人并不太会了解,老一辈的人智慧果然是无穷的,有各种各样我们想不到的行当。 像这样靠手艺吃饭的人还有很多,现在随着社会工艺越来越趋于程序化,这种手艺活也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但是那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今天也被称为工匠精神。王福信就是这样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王福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宫灯的代表性传承人,当年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宫灯出自他的手。说起王家的宫灯,在洛阳可谓远近闻名,其家族制作宫灯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王家做宫灯有72道工序,从选材到工艺步步都很讲究,一步也错不得。很多人建议他用机械,要比手工快得多,但是王福信却不肯,他始终认为机械做出来的灯,没有了竹子的清冽和蚕丝的温润,终究失去了几分灵气。这位执着又耐心的老人在不久前离开了我们,这对洛阳市乃至全国非遗文化都是一个很大的损失。老人离世前最挂念的就是宫灯技艺的传承,好在王家已有人掌握了这门技能,也算是后继有人了。 社会越是喧嚣,这种静得下来心的人就越值得被尊重。希望我们年轻的一辈能够更好地传承这种手艺,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工匠精神,在这个浮夸的社会能够沉得下去,静得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