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晋仓 | 绍兴的味道

程晋仓 | 绍兴的味道

2019-02-13    12'50''

主播: 画婳。

262 1

介绍:
绍兴的味道 ——程晋仓 在江南,有一座古城叫绍兴。在我的心里,那里不仅是祖辈生活的地方,古越大地的厚重历史和浓浓的人文情怀,更是心里一道唯美的风景。 如果说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那么文化人就该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正因为有了文化人对古城记忆的刻录和传播,才让我们知道绍兴从古到今的兴衰与变迁,才让我们读懂了绍兴风土人情的传承与绵延。 绍兴,犹如那坛尘封多年的花雕老酒,散发着千年不绝的缕缕幽香。绍兴,更像一位温婉沉静的书香女子,擦肩走过,微风里便飘来淡淡的清香。 当你徜徉在绍兴古城,犹如翻开了一部厚重的线装书,随处飘散的人文气息令人沉醉。走进绍兴,就好像走进了一幅民俗风情画中:小桥流水、枕河人家、老街深巷、青砖黑瓦、乌篷社戏、黄酒麻鸭…… 古越之地的名声,当数六朝与唐朝最为显赫。被后人称为“书圣”的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曾赞曰:“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在《镜湖贴》中也说:“镜湖澄澈,清流泻注;山川之美,使人应接不暇。” 而在唐时,越地成了著名的“浙东唐诗之路”的首发地。行吟诗人们从鉴湖之畔出发,溯剡溪、到上虞、经新昌、转嵊州,直至天台。遐想唐时的青山绿水里,当时中国顶尖的诗人李白、孟浩然、杜甫、白居易、宋之问相继而行,出东湖、游鉴湖、上稽山、进剡溪、品黄酒、吟诗句,谈笑千古,激扬文字,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在绍兴,似乎一切景观都蕴藏着时间的厚度和色彩:百草园的青砖矮墙、兰亭的竹映鹅池、徐文长的书屋青藤以及秋瑾的侠女身影...... 绍兴,她把最华丽的一面,深深地隐入了越中大地的怀抱——印山墓、大禹陵、越王台、西施殿、会稽石、沈氏园…… 还有那些江南先贤们的背影,都曾晃动在碧水的皱褶中,都曾飘逸在黄酒的幽香里:大禹治水名天下,勾践生聚行教训,秦皇南巡留圣迹,西施江边浣新纱,司马会稽探禹穴,羲之兰亭书雅集。 像老酒一样浓香的绍兴城,扑面而来的是点点滴滴的历史典藏,是古色古香的人文气息。一条小河、一座石桥、一截小巷、一个台门,都能告诉你许多传神的故事。每一块青砖、每一方石板,仿佛都深深地打上了久远的绍兴烙印。当你摸着斑驳陆离的青砖墙、踩着斑斑点点的长石板在里弄街巷随意地转悠时,一不留神就有可能来到某位历史名人的故居面前。 绍兴的台门,从历史的烟尘里沉淀下来,浸满了丰厚的文化意蕴。当你漫不经心走进一座台门,似乎能窥视到历史深处那一点泛黄的记忆,触摸到台门主人的生命气息。 周家台门,深宅大院,古色古香,却镕铸了鲁迅的“民族之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最好的写照。 “青藤书屋”石栏依旧,清水照影,那三间书屋,曾是文学家、书画家徐渭手植青藤之地; 塔山脚下的秋瑾故居,依山而筑,古雅清幽,少年时的秋瑾曾在此习文练武; 蔡氏台门,宅第恢宏,宁静清朗,这里是“学界泰斗”蔡元培的出生地…… 绍兴是一座建在水上的古城,素有“万桥之乡”的美称。 “垂虹玉带门前来,万古名桥出越州”。桥是水的眼睛,桥是水的灵魂,而一座座古桥更是属于绍兴特有的风韵,是镶嵌在江南繁华市井里的一道别样的景致。它是风雅的,如同老照片隐隐泛着的黄晕,稳重、厚实、沧桑,有着被岁月浸泡冲洗之后的古朴和从容,总是在人们稍作停歇时映入眼帘,于不经意间令人怦然心动。 “深巷曲径,粉墙黛瓦;依水临岸,古桥晚霞;柔橹一声,扁舟咿呀。”一碗绍兴酒,一顶乌毡帽,脚下一枝橹,手中一把浆,吱吱呀呀的乌篷船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远处淡淡的青山缓缓向你走来,近处堤岸的风景从身后渐渐远去,江南的韵味就这样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时空之间。 到了绍兴,若不去咸亨酒店那真愧对了鲁迅先生。从“百草园”转出门外,顺着青石板铺就的小路来到一个酒旗高挂之处,那便是咸亨酒店。但见店堂内 曲尺柜台,酒坛列列,方桌长凳,错落有致。碗中老酒,橙黄透亮,浅酌一口,顿觉甘甜绵柔、唇齿流香。拈几颗茴香豆放在手心:“多乎哉?不多也”,便仿佛进入了鲁迅先生描写的场景之中。 都说黄酒后劲很大,醉意朦胧间,绍兴那一汪清粼粼的水便在梦中轻轻摇曳。那山、那水、那桥,便和自己的身心一起微微荡漾,陶陶然,醺醺然…… 其实,到了绍兴,你不喝老酒也会醉倒在她怀里的…… (文字有修改) 尾曲 如前 | 张一然
上一期: 汪曾祺 | 五味
下一期: 楚楚 | 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