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风竹露知音远......
暑夏,人人都在喘着“火力”,烤烧着一种觉醒,觉醒在季节的热烈之中,能在哪里寻得一缕清凉?如果实在无处可去,堆在书里、诗里沉静一下,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那是属于自己的最美,似半亩方塘内外,但凡有几只清荷摇曳,携露水清滴竹叶,就满目清凉起来....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
披散头发今夕恰好乘凉,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
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
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
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
古代文人写荷写竹,无论有多么唯美、意远,但大部分都是流连景边或偶感即颂,自然是好的篇章,值得传扬。可是,像孟浩然诗里的荷塘清竹,是“披头散发”就可抵达的地方,那必定是日月般可以陪伴的家常,这种深入骨髓对荷竹延展的情怀,不做作矫揉,真切自在,那里的相思也好、孤寂也罢,被那荷香竹露稍加蕴染,就入了情趣,绵延了……
同在襄阳鹿门山居住过的诗人皮日休这样点赞:孟浩然的诗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夏日南亭怀辛大》就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一个伏热的傍晚,太阳已经挥发出所有的热能,顿时没了力气,迅速落入西山(襄阳岘山)。“夕阳”应该是慢慢落山的,可诗人采用“忽西落”,实际上是加速心理的快感:“晒了一天,你就别磨蹭了,赶紧着回你的岘山老家吧”。“池月渐东上”岘山东边的南亭守望着静谧荷塘,月亮渐渐升上了天空。诗人大多是有“月亮”情结的,他希望月亮这般精灵应该是缓缓的、袅袅的,这是一个美妙的过程,望月的人有足够的时间去遐想。孟浩然披头散发享受这一幕:夜沉沉,天气不在那么炎热,打开窗户斜靠在床头,心是清净和舒爽的,但也是阑珊涟漪的。这一连串的白描,是要干什么呢?当然是为“遇景咏人”潜伏啊!
原来,因为白天酷热难挡,到了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热量散失很快,气温迅速下降。窗外不远处,清风拂面渺渺荷香忍不住散播开来,禅入心田,竹叶上滴下来的露珠儿发出嘹嘹呖呖的声音,如一段绵脆悦耳的音乐,是不是该干点什么呢?来弹一首曲子吧,也没有知音可以同乐。作者多少是有些郁闷的,刚刚的清幽绝俗,忽然百转千回,蔫蔫的惆怅起来,这良宵美景终于无人陪伴,真是遗憾呢!孟浩然此时在渴盼的那个人就是题目“夏日南亭怀辛大”里的老朋友辛谔。老辛不在,只有在梦里聊聊啦!
辛谔是孟浩然的知己和至交,更是田园诗人,也住在襄阳万山附近,他们之间的友谊情深义重,孟浩然在诗歌中曾多次提及辛大,比如《都中送辛大》《送辛大不及》《张七及辛大见寻南亭醉作》等,这个故人看来怎么说也得是个“死党”级别,相依相伴孟浩然走过风雨春秋,闲来云卷云舒…..
细细的品读一首诗,就是品读一篇灵性的文章,每一个字句,在轻轻摩挲的同时,就忽然有了味觉、听觉、嗅觉、视觉,夕阳和明月的视线里,飘来露水清落的声音,生怕惊扰了鼻腔里的荷香,眼生眉间的所有都是对世间感念。孟浩然的诗鲜有深邃的哲理,他善于捕捉生活诗意的享受,大部分作品都有点“口水诗”的意思,但却能登上田园诗的顶峰,此中“口水生花”当是集天地悠悠之精华了,当然这里的天地怎么也绕不开古城襄阳吧,那是诗人土生土长的家乡。
孟浩然一辈子没有入过仕,文字的底蕴自然少了官文的深邃和拘谨,却能在行云流水间筑牢属于自己的诗歌高地,那是他用自我本真的属性最通俗的表达,这样的人可爱而烟火扑面,那是单纯厚实的文藻,带给我们动心的感受,他的作品每一根线条,每一片色彩都是有渊源、有来处的,古城襄阳的灵山沃水赋予的又岂止是这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