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绝唱钗头凤 ——石雕作品《钗头凤》创作有感 文/王月明

千古绝唱钗头凤 ——石雕作品《钗头凤》创作有感 文/王月明

2024-02-21    12'29''

主播: 诗恋🌀咏青/京鸽

287 4

介绍:
千古绝唱钗头凤 ———石雕作品《钗头凤》创作有感 将时光倒流定格在八百年前的一个春日里, 沈园内花木扶疏,石山耸翠,曲径通幽,踏春赏花的游人络绎不绝。在园林深处的幽径上迎面款款走来一位锦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陆游猛一抬头,竟是阔别数年的前妻唐婉,在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觉的恍惚迷茫,仿佛是在梦中。眼帘中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陆游几年来虽然借苦读和诗酒强抑着对唐婉的思念,但在这一刻,那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思不由得涌出,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这一场不期而遇,无疑将唐婉已经封闭的心灵重新打开,里面积蓄已久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一下子奔泄出来,柔弱的唐婉对这种感觉几乎无力承受。沈园相遇两首直击心灵深处的 ——《钗头凤》穿越时空、传唱至今! 石雕作品《钗头凤》,唐婉形象神态哀戚,她右手臂向侧后伸出,头向相反方向低垂,左手握着渗透泪水的手帕将悲愤无奈情绪尽情展现,作者通过一锤一钎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坚硬的石头中,“难,难,难!”的哀声随着时空流转荡漾在每一个观者心中。唐婉身上粘落的桃花隐含着凋谢和冷落,像落花一样被无情的东风摧残折磨,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都流露着作者对于艺术极致的追求,塑造出了心中才华横溢又命运多舛的唐婉形象。作品在背光下呈现出半透明朦胧诗意的美感,唐婉孓然、寂寞、无助的剪影仿佛让大家身临其境,尽显词中所述:“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尝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当代工艺美术的创作中,技与艺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技术是实现创意的手段,而艺术则是通过技术表现出来。但在当下社会,很多人对于工艺美术产生了误解,认为它只是一种机械化、简单化的手工制品。其实并非如此,在当代工艺美术创作中,技与艺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好的工艺品必须具备高超的制作技巧。没有过硬的手法和精湛的技能支撑,即使再有才华和灵感也难以落地成形。因此我们需要注重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并且在使用材料时注重细节处理。然而,仅仅拥有高超的制作技巧还不足以构筑出优秀的作品,在设计上更需要融入个性和文化元素,并通过独特性突显作者风格和思想深度。 著名雕塑家朱尚喜道:“王月明对形体与线条造型语言的敏感,对传统雕塑语言的修养比较深。他的传统题材系列,如《春江花月夜》、《钗头凤》、《花神》、《将进酒》等作品反映出作者王月明的形体与空间、线条与体块、体态与韵致的微妙把控。这种把控能力源于他对中国传统雕塑语言的深厚修养。这种修养的结果体现出他在表达传统题材中对人物,对情感,对诗性的语言分寸的拿捏。” 石雕作品《钗头凤》,借用了中国传统皮影技法,将圆雕浮雕、线雕有机融合,运用不同的艺术元素,作品跨越了抽象和非抽象的界限,通过对当代和传统不同语境相互转换,形成简约时尚、凝练概括艺术风格,这样既保留了这首词作中深沉、悲伤的主题,又与现代审美相契合,这种创作形式不仅将经典文学带给观众视觉冲击,同时也让人们对这段历经千年依然动人心弦凄美爱情的故事有了更为深刻与真实的感知。 《钗头凤》是我创作的一件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石雕作品, 因此荣获第五届河北省雕塑创新大赛金奖实至名归。它既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和生命力,也体现了当代艺术家们对于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创新发展与继承弘扬所付出努力之成果。 有一种爱,超越生死,跨越古今,以致千百年之后的人们,再来感受时,仍会潸然落泪。在生命的极限处,爱在申诉自己的永恒价值,希望我们好好珍惜短短的人生光阴。 爱情是美好的,可能也是短暂的,把握今生、善待爱人、爱护家人、才是人生最重要的。 石雕作品《钗头凤》是一件集传统与时尚于一身并具备审美冲击力以及思想价值感染力的作品,让我们把这艺术载体里的形象永久存留在心间,走进历史探寻人类永恒主题: 生命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