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答陆原静书7

传习录:答陆原静书7

2017-05-24    04'36''

主播: 玉华卓立

330 9

介绍:
(D53)来书云:“昔周茂叔每令伯淳寻仲尼、颜子乐处。敢问是乐也,与七情之乐同乎?否乎?若同,则常人之一遂所欲,皆能乐矣,何必圣贤?若别有真乐,则圣贤之遇大忧、大怒、大惊、大惧之事,此乐亦在否乎?且君子之心常存戒惧,是盖终身之忧也,恶得乐?澄平生多闷,未尝见真乐之趣,今切愿寻之。” “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每与原静论,无非此意。而原静尚有“何道可得”之问,是犹未免于“骑驴觅驴”之蔽也。 来书云:“《大学》以心有好乐、忿懥、忧患、恐惧为不得其正,而程子亦谓‘圣人情顺万事而无情’。所谓有者,《传习录》中以病疟譬之,极精切矣。若程子之言,则是圣人之情不生于心而生于物也,何谓耶?且事感而情应,则是是非非可以就格。事或未感时,谓之有则未形也;谓之无则病根在,有无之间,何以致吾知乎?学务无情,累虽轻,而出儒入佛矣,可乎?” 圣人致知之功至诚无息,其良知之体皎如明镜,略无纤翳(xiān yì)☆。妍媸(yán chī)之来,随物见形,而明镜曾无留染。所谓“情顺万事而无情也”。“无所住而生其心”,佛氏曾有是言,未为非也。明镜之应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处。妍者妍,媸者媸,一过而不留,即是无所住处。 病疟之喻,既已见其精切,则此节所问可以释然。病疟之人,疟虽未发,而病根自在,则亦安可以其疟之未发而遂忘其服药调理之功乎?若必待疟发而后服药调理,则既晚矣。致知之功无间于有事无事,而岂论于病之已发、未发邪?大抵原静所疑,前后虽若不一,然皆起于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为祟(suì)☆。此根一去,则前后所疑自将冰消雾释,有不待于问辨者矣。 《答原静书》出☆,读者皆喜。澄善问,师善答,得闻所未闻。师曰:“原静所问,只是知解上转,不得已与之逐节分疏。若信得良知,只在良知上用工,虽千经万典,无不吻合,异端曲学,一勘尽破矣,何必如此节节分解?佛家有‘扑人逐块☆’之喻,见块扑人则得人矣,见块逐块,于块奚得哉?”在座诸友闻之,惕然皆有惺悟。此学贵反求,非知解可入也。 注释: ☆靡有孑遗:语出《诗·大雅·云汉》“周余黎民,靡有孑遗。”通常作谓语,指没有剩余。 ☆元会运世:北宋著名理学家邵雍有“元会运世”之说。1元=12会=360运=4320世=129600年。一元接一元。元、会、运、世、岁、月、日、时、刻、秒、忽、微,均为表示时间长短的单位,岁就是年。 ☆将迎意必:将迎是送往迎来;意必语出《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不主观臆测;毋必,不绝对肯定;毋固,不拘泥固执;毋我,不自以为是。 ☆纤翳:指微小的障蔽,也可指事情的障碍。 ☆祟:原指鬼怪或指鬼怪害人;借指不正当的行动。 ☆《答原静书》出:此段是钱德洪为《答陆原静书》写的按语。按语类似现在的“编者按”。 ☆扑人逐块:狗不咬人却去追逐石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