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书信:1512年,答徐成之二

王阳明书信:1512年,答徐成之二

2018-06-03    04'19''

主播: 玉华卓立

291 8

介绍:
背景 本文收录于《全集》中册第八八八页,标注年份为壬午(1522),先生51岁。先生在50岁时已经提出“致良知”说,根本不可能在此时再提出“朱陆调和”论,此处年份应为笔误。 据《全集》下册第一三五八页《年谱》记载,本文年份为辛未(1511),这应该也是笔误。先生给徐成之的后两封信的年份应该是壬申(1512)。 弟子王舆庵信奉象山之学,而徐成之则是朱熹的忠实信徒,两人辩论不决,于是请先生决断。先生说:是朱非陆,天下论定久矣,久则难变也。 徐成之认为先生含糊其辞,是有意私下里肯定王舆庵,于是就有了这两封《答徐成之》。 原典 壬申(1512) 承以朱、陆同异见询,学术不明于世久矣,此正吾侪今日之所宜明辨者。细观来教,则舆庵之主象山☆既失,而吾兄之主晦庵☆亦未为得也,是朱非陆,天下之论定久矣,久则难变也。 虽微吾兄之争,舆庵亦岂能遽行其说乎?故仆以为二兄今日之论,正不必求胜。务求象山之所以非,晦庵之所以是,穷本极源,真有以见其几微得失于毫忽之间。若明者之听讼,其事之曲者,既有以辨其情之不得已;而辞之直者,复有以察其处之或未当。使受罪者得以伸其情,而获伸者亦有所不得辞其责,则有以尽夫事理之公,即夫人心之安,而可以俟圣人于百世矣。 今二兄之论,乃若出于求胜者,求胜则是动于气也,动于气,则于义理之正何啻千里,而又何是非之论乎!凡论古人得失,决不可以意度而悬断之。 今舆庵之论象山曰:“虽其专以尊德性为主,未免堕(duò)☆于禅学之虚空;而其持守端实,终不失为圣人之徒。若晦庵之一于道问学,则支离决裂,非复圣门‘诚意正心’之学矣”。 吾兄之论晦庵曰:“虽其专以道问学为主,未免失于俗学之支离,而其循序渐进,终不背于《大学》之训。若象山之一于尊德性,则虚无寂灭,非复大学‘格物致知’之学矣”。 夫既曰“尊德性”,则不可谓“堕于禅学之虚空”,“堕于禅学之虚空”,则不可谓之“尊德性”矣。既曰“道问学”,则不可谓“失于俗学之支离”,“失于俗学之支离”,则不可谓之“道问学”矣,二者之辩,间不容发。然则二兄之论,皆未免于意度也。 昔者子思☆之论学,盖不下千百言,而括之以“尊德性而道问学”之一语。即如二兄之辩,一以“尊德性”为主,一以“道问学”为事,则是二者固皆未免于一偏,而是非之论尚未有所定也,乌得各持一是而遽以相非为乎? 故仆顾二兄置心于公平正大之地,无务求胜。夫论学而务以求胜,岂所谓“尊德性”乎?岂所谓“道问学”乎?以某所见,非独吾兄之非象山,舆庵之非晦庵皆失之非,而吾兄之是晦庵,舆庵之是象山,亦皆未得其所以是也。稍暇当面悉,姑务养心息辩,毋遽(jù)☆。 注释 ☆象山:南宋哲学家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县人,因讲学于江西省贵溪县象山书院,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为宋明“心学”开山之祖,与朱熹齐名。主“心即理”,言“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学茍(jì)知道,六经皆我注脚”,著有《象山文集》。王阳明继承发展其学,成为“陆王学派”,对后世影响极大。 ☆晦庵: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堕:坠落。 ☆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子思作《中庸》。 ☆遽:着急,仓猝,匆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