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杨孟瑛:字温甫,今重庆丰都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弘治十六年(1503)出任杭州知府,疏浚西湖。杨公之父杨大荣是天顺丁丑(1457)进士,官至江西按察司佥事。今杭州西湖有“杨公堤”和杨孟瑛塑像。
1503年,阳明先生告病归越,到西湖疗养。当年,杨孟瑛出任杭州知府。杨公请阳明先生为其撰写本文,如文中所言,阳明先生并未去过平山书院。平山在酆陵(今重庆丰都县)之北,杨公早年常在山下读书,功成名就后建平山书院。
原典
玉华卓立诵读:平山书院记来自明凡文化00:0003:55
癸亥(1503)
平山在酆(fēng)陵☆之北三里,今杭郡守杨君温甫蚤(zǎo)岁尝读书其下。酆人之举进士者,自温甫之父佥宪公始,而温甫承之。温甫既贵,建以为书院。曰:“使吾乡之秀与吾杨氏之子弟诵读其间,翘翘焉相继而兴,以无亡吾先君☆之泽。”于是其乡多文士,而温甫之子晋,复学成有器识,将绍温甫而起。盖书院为有力焉。
温甫始为秋官郎,予时实为僚佐,相怀甚得也。温甫时时为予言:“平山之胜,耸秀奇特,比于峨嵋。望之严厉壁削(xiāo),若无所容,而其上乃宽衍(yǎn)平博。有老氏宫焉,殿阁魁桀(kuí jié)伟丽,闻于天下。俯览大江,烟云杳霭(yǎo ǎi);暇辄从朋侪(chái)往游,其间鸣湍(tuān)绝壑,拂云千仞之木,阴翳(yì)亏蔽。书院当其麓,其高可以眺,其邃(suì)可以隐,其芳可以采,其清可以濯(zhuó),其幽可以栖(qī)。吾因而望之以“含远”之楼,蛰之以“寒香”之隖(wù)☆,揭之以“秋芳”之亭,澄(chéng)之以“洗月”之池,息之以“栖云”之窝;四时交变,风雪晦暝(huì míng)之朝,花月澄芬之夕,光景超忽,千态万状。而吾诵读于其间,盖冥然与世相忘;若将终身焉,而不知其他也。今吾汩(gǔ)没于簿书案牍(dú),思平山之胜,而庶几梦寐焉,何可得耶!”
既而某以病告归阳明,温甫寻亦出守杭郡。钱塘波涛之汹怪,西湖山水之秀丽,天下之言名胜者无过焉。噫!温甫之居是地,当无憾于平山耳矣。今年与温甫相见于杭,而亹亹(wěi wěi)于平山者犹昔也。吁(xū),亦异矣!岂其沈溺☆于兹山,果有不能忘情也哉?温甫好学不倦,其为文章,追古人而并之。方其读书于平山也,优游自得,固将发为事业以显于世。及其施诸政事,沛然有余矣,则又益思致力于问学,而其间又自有不暇者。则其眷恋于兹山也,有以哉!
温甫既已成己,则不能忘于成物,而建为书院以倡其乡人。处行义之时,则不能忘其隐居之地,而拳拳于求其志者无穷已也。古人有言:“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温甫其仁且知者欤!又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温甫殆(dài)☆其人也,非欤?
温甫属(zhǔ)☆予记,予未尝一至平山,而平山岩岩之气象,斩然壁立而不可犯者,固可想而知,其不异于温甫之为人也。以温甫之语(yù)☆予者记之。
注释
☆酆陵:今重庆丰都县,杨温甫的家乡。
☆先君:称自己已故的父亲。
☆隖:同“坞”,地势周围高中间凹的地方。
☆沈溺:同“沉溺”。
☆殆: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
☆属:同“嘱”,叮嘱,嘱咐。
☆语:yǔ,用于“语文”“语言”“汉语”“默默不语”;yù,告诉,如“不以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