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医》:1.访雨路老师  2.师者,人生之大宝

《思考中医》:1.访雨路老师 2.师者,人生之大宝

2019-02-25    09'24''

主播: 玉华卓立

323 3

介绍:
师徒相授 访雨路老师+师者,人生之大宝 既然传统中医是这样一种学问,它的确有许多有别于现代科学的地方,如果我们照搬现代科学这样一个教育模式,那势必就会在这个过程中丢失掉许多东西。而丢失掉的有可能恰恰是传统中医所注重的东西。这就使我们要思考,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最适合于中医? 师徒相授 (1)访雨路老师 中医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学问的传承上有着丰富的经验,有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其中有一条经验就是师徒相授。我想这样一种模式比较有利于中医这样一门特殊学问的传承。 这里我先讲个故事,1998年上半年我到北京开会,到京以后,就向朋友打听,有没有中医方面的“高手”?当然,我打听“高手”并不是要跟他“过招”,而是想找个地方讨教。因为我感觉自己中医的火候还太欠缺,而我的恩师又在1991年去世了,所以,每到一个地方我都很迫切地想找一位高人指点。这个心情有些像金庸武侠小说中描述的那样。朋友给我介绍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雨路老师,雨老是搞温病的,他是某位著名老中医的开门大弟子。某老是我国老中医里非常了不起的一位,他的父亲、祖父、曾祖三代皆为朝廷御医,所以,家学渊源很深。雨路老师是个悟性很高的人,而且勤于表达,随师三年,深得某老家学三昧。但由于其他各方面的原因,以后的师生关系处得并不融洽,甚至到了见面都不打招呼的地步。我在拜访雨路老师的时候,他给我谈到许多学问上的见解,我也请教了不少问题。在临送我出门的时候,雨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刘老师,中医这个东西要想真正学好来,只有两个字,就是要有‘师传’。” 这次造访,给我最深的一个感受就是临别时雨老师送我的这两个字。什么是“师传”呢?“师传”是个传统的字眼,就是要有师父的传授。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现在这样一个教育规模里,在我们这样一个教育模式里,有没有“师传”呢?可以说没有师传!这个模式里只存在工具式的老师,却不存在师父。雨老师与某老的关系有这样不愉快的经历,可是他还是要送这句话给我,这就说明了师父对他的影响之深。我想雨老师的这句话对中医的学习、中医的传承,应该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这是我有同感的。 (2)师者,人生之大宝 下面谈谈我的从师经历。从大学毕业到现在已是廿个春秋了,在这么些春秋里,我能孜孜不倦地学下去,从未回过头、歇过气,不管什么浪潮,经济浪潮、做官的浪潮,还是西医浪潮,始终都没有打动过我。现在,我之所以能在这里向大家谈出一些感受来,能够在中医这门学问里继续不断地钻研下去,为什么呢?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的师父。 我是1983年毕业后,于1984年元月8日拜于我师父门下的。师父名叫李阳波,现今已经去世十年余。我跟师父7年多的时间,前面两年半是跟先师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床,有时甚至是通宵达旦地讨论学问。近8年的从师生活,使我在中医这个领域里开了些窍,也就是师父把我领进门了。常言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的确是古今过来人的行话。门确实是需要师父领进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没有领进门,你始终是在门外兜圈子,有的人为什么努力一辈子还是摸不到“火门”,有的人为什么在学问之道上坚持不下来,很可能就是因为缺少这样一个关键的环节。 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跟师父的这个过程,感受是很深的。这个世间的人无不是厌苦求乐的,你说光是苦没有乐,谁都不想干。所以,光是讲“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一句话,已将很多人吓在学问门外了。实际上,学问一旦做进去了,一旦进了门,并非全都是苦,至少是苦乐参半,甚或乐多苦少。所以,《论语》的开首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不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古来都说“穷学富商”,做学问的必定穷,做生意才可能富。但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搞学问呢?就是因为有这个“不亦说乎”。搞学问是精神上的富有,搞生意是物质上的富有。能够给人真正带来安乐的,到底是物质还是精神呢?大家可以思考这个问题。但是,上面这个“不亦说乎”并不是轻易就能得到的,我想这个正体现了“师传”的意义,师父可以指引你找到这个“说”、这个“乐”。而在传统文化的其他领域,“师传”的这个意义就更为突出了。这是我在传统文化里,在中医领域里,经历过的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所得到的上面这个感受,值得大家参考。 传统的学问为什么要讲究师徒相授? 教育也好,传承也好,都有三方面的意义:一是知识的传授;二是知识的运用;再一个就是创新。我们说知识,实际上指的就是已经知道的这些见识、这些常识。因此,知识实际上是已经过去的东西,我们学习这个已经过去的、旧的东西,总是会感到厌烦,所以,人总是有喜新厌旧的一面。但是,这个厌旧的一面是必须克服的,你不学习旧的知识,你怎么可能利用它去开创新知?因此,搞学问必须做到“喜新而不厌旧”。《论语》中提到做师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温故而知新”, “温故而知新,乃可以为师”。“故”是什么,“故”就是旧有的东西,就是知识;“新”呢,新就是创造。有创造就有新,有新就有乐。所以,你是不是一个称职的老师,就看你有没有这个东西;你的学问做不做得下去,也要看你有没有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学乐!有了学乐,学问之道就会(苟)日新,日日新,你的学问就能深入下去,就能坚持下去。没有它,学问总是枯燥的,你就会转而去求物质财富,就会转学为商,下海了……学乐从哪里来呢?从师处来!为师者能够“温故知新”,必能使你也因故知新,这也是一种克隆。学问传承应该是更值得研究的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