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正德十五年(1520)六月,阳明来到赣州,伦彦式曾前来问学,并让弟弟以谅给先生写信询问“学无静根,感物易动,处事多悔,如何?”。因此,阳明于1521年五月在白鹿洞书院给伦彦式回了这封信。
伦彦式名以训,字彦式,广东省南海县人。正德十二年(1517)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二(榜眼),入翰林院编修,后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国子监是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祭酒是国子监及国家教育体系最高行政长官。
原典
辛巳(1521)
往岁仙舟过赣,承不自满足,执礼谦而下问恳,古所谓“敏而好学”,于吾彦式见之。别后连冗,不及以时奉问,极切驰想!近令弟过省,复承惠教,志道之笃,趋向之正,勤惓(quán)有加,浅薄何以当此?悚息悚息!
谕及“学无静根,感物易动,处事多悔”,即是三言,尤是近时用工之实。仆罔所知识,何足以辱贤者之问!大抵三言者,病亦相因。惟学而别求静根,故感物而惧其易动;感物而惧其易动,是故处事而多悔也。
心,无动静者也。其静也者,以言其体也;其动也者,以言其用也。故君子之学,无间于动静。其静也,常觉而未尝无也,故常应;其动也,常定而未尝有也,故常寂;常应常寂,动静皆有事焉,是之谓集义。集义故能无祗(zhī)悔☆,所谓动亦定,静亦定者也。心一而已。
静,其体也,而复求静根焉,是挠其体也;动,其用也,而惧其易动焉,是废其用也。故求静之心即动也,恶动之心非静也,是之谓动亦动,静亦动,将迎起伏,相寻于无穷矣。故循理之谓静,从欲之谓动。欲也者,非必声色货利外诱也,有心之私皆欲也。故循理焉,虽酬酢万变,皆静也。
濂溪☆所谓“主静”,无欲之谓也,是谓集义者也。从欲焉,虽心斋坐忘☆,亦动也。告子之强制,正助之谓也,是外义者也。虽然,仆盖从事于此而未之能焉,聊为贤者陈其所见云尔。以为何如?便间示知之。
注释
☆无祗悔:“祗”音zhī,这里的意思是保佑、庇护。与“祉”不同的是,“祉”是保护别人,而“祗”是被人保护,也可以说是指望别人保护;“祇”是指古时候对地神的称呼,神祇。“无祗悔”就是没有因为失去保护而悔恨。
据明隆庆谢廷杰刊本《王文成公全书》卷五文录二《答伦彦式》及《年谱》中对本文的引用,原文均为“無祗悔”,《全集》中误作“祇”。
☆濂溪: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代表作《太极图说》、《爱莲说》。
☆心斋坐忘:通过静坐达到一种摒除杂念、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的忘我境界。道家庄子的修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