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投稿
芸姐
文/王会琴
芸姐和我是同学前年退休了。儿子媳妇就把她接到城里自己家住。
进到城的芸姐还不能适应城市生活,虽然城里高楼如密林,交通便捷,车水马龙,晚上灯火通明,行人川流不息,道路四通八达,店铺里商品琳琅满目。但喧嚣的生活常使她心烦意乱,还是觉得乡下的生活,宁静、安逸、舒适。
她出门全是陌生的面孔,谁也不认识,就连对门也不知姓甚名谁。更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同学、知己,有时不顺心的事憋在心里无处述说。
儿子媳妇又有代沟,更不会理解她的苦楚,心里常常压抑,憋屈。
每个星期天都要回农村老家去转转,享受一下乡村的恬静,呼吸山野的新鲜空气,看看街坊邻居、亲戚朋友,嘘寒问暖,家长里短说说,心底里感到十分的轻松、舒坦。
芸姐在儿子那每天都很忙碌。早上天蒙蒙亮就起床,洗漱完毕,就急匆匆的送孙子钰钰上学,她小心翼翼地拉着孙子穿梭在人流中,送完孙子又去买菜。节俭惯了的芸姐专挑便宜菜买,猪肉价直线上升,就买条鱼吃,反季节的菜她一律不买。
买菜回来,她歇歇脚,又忙着打扫房间卫生,擦桌子、扫地、拖地、洗衣服,收拾客厅,忙活完了就赶紧去做饭。云姐每天四个菜,变着花样做,儿子常常说:“妈妈做的菜七碟子八碗,全是一个味道。”每天她生怕儿子媳妇不满意,就随着儿子媳妇的口味蒸了米饭,清炖一条鱼,再炒了一盘西红柿鸡蛋和土豆丝,凉拌了一盘莲菜。
等着儿子、媳妇、孙子钰钰回家吃饭。
儿子拉着小孙孙钰钰进门了,芸姐赶紧把拖鞋递过去,说:“饭已做好了,吃吧!”儿子问小孙子:“钰钰,今天在幼儿园学的什么?”
小孙子用甜甜的稚嫩的童音说:“三字经。”
儿子说:“给大家背一下吧!”
孙子就如竹筒倒豆子开始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背完后爸爸、妈妈、云姐高兴的拍着手鼓掌,直夸小孙孙钰钰聪明,全家乐呵呵的吃着饭。
饭桌上,爸爸、妈妈不停地给钰钰夹着鱼和鸡蛋,小小的饭碗堆的满满的,小钰钰说:“爸爸,你们为什么不给奶奶夹鱼和鸡蛋呢?”
爸爸看也不看云姐说:“奶奶年龄大了,不爱吃鱼和鸡蛋,她有手,自己会夹。”
钰钰好像明白了什么,自言自语地说:“哦,年龄大了,就不爱吃好的,怪不得奶奶常常吃剩菜剩饭。原来这样,以后等你们老了,我就把好吃的都给我的孩子,剩饭剩菜留给你们。”
儿子听了后,面有愧色的对云姐说:“妈妈,对不起。”泪水顺着脸颊滚落下来,芸姐边擦着儿子的热泪边笑着说:“没事,小孩子的话别当真,没啥。”
从那以后儿子对云姐的态度大有改变。看来童言无忌,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极其深远。
芸姐看不惯儿子媳妇的花钱大手大脚、不知节俭,太浪费了。有一次儿媳把一件羊毛衫装进垃圾袋准备去扔,她赶紧带着试探的口气说:“太可惜了,放下我把它剪下来做抹布用,行吗?”。儿媳笑了笑说:“妈真会过日子。”顺手就掏出来放下。从那以后,媳妇不用的东西全交给她来处理。
从此以后芸姐一家人和和睦睦有说有笑的生活着,日月如梭,不知不觉到了年底,儿媳妇在给钰钰买新年衣服时也给云姐买了一件轻薄羽绒棉袄,云姐见人就夸,逢人就讲。
老人们去给儿女带孩子,是为了给他们减轻负担,并不是去享他们的福,也不是图他们的钱财,儿女们应该尊重老人,孝敬他们。而不是把它们当成义务保姆,指手画脚,嫌这嫌那,说他们跟不上时代,不与时俱进,嫌弃他们,要知道尊重今天的父母就是尊重明天的自己,人常说:“孩子争嘴,老人争理。”不能光爱幼不尊老,把老人当成会说话的机器,不关心他们的冷暖和需求,要懂得家和才能万事兴。
王会琴,陕西宜君人,暂居长安。退休教师,爱好文学写作,愿以文为友,共享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