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经典——《道德经》第二期

品读经典——《道德经》第二期

2017-08-12    14'47''

主播: 清印♡

259 3

介绍: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如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而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解释】 精神与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集精气以致柔顺,能象婴儿的状态吗?洗清杂念而深入内省,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自然无为吗?感官与外界接触,能守静吗?通晓四方,能不妄为吗?生长万物养育万物,生长而不据为己有,畜养而自己无所仗恃,统领而不主宰,这就是最深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解释】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条件,“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解释】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杂的音调使人听觉不敏,过多的美味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放荡;稀有货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只求安饱而不贪求声色之娱,所以要摈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足的生活。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解释】 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重视身体好象重视大患一样。为什么说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呢?得宠本来就是卑下的,得到恩惠感到心惊不安,失去恩惠也觉惊恐慌乱,这就叫做宠辱若惊。什么叫做重视身体就象重视大患一样?我之所以会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如果没有这个身体,我会有什么大患呢?所以能够以贵己身的态度去对待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以爱己身的态度去对待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解释】 看它看不见,叫做“夷”,听它听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着,叫做“微”,这三种现象,无法追究。因为它们是混为一体的。它上面不显得光亮,下面也不显得阴暗,它绵绵不绝而不可名状,一切的运动都会回到不见物体的状态。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就叫做“恍惚”。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却看不见它的后面。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够了解宇宙的原始,叫做道的规律。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解释】 古时善于行道之士,精妙通达,深刻而难以认识。正因为难以认识,只能勉强加以形容:谨慎啊,象冬天趟过江河,警惕啊,象提防四周的围攻,恭敬啊,象做宾客,和蔼啊,象冰柱消融,淳厚朴质啊,象未经雕琢的素材,空旷啊,象深山的幽谷,浑厚啊,象江河的浊水。谁能在动荡中安静下来而慢慢的澄清?谁能在安定中变动起来而慢慢趋近?保持这些道理的人,不肯自满。只因他不自满,所以能去故更新。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解释】 致虚和守静的功夫,做到极笃的境地。万物蓬勃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到它的本根。返回本根叫做静,静叫做回归本源。回归本源是永恒的规律,认识永恒的规律叫做明。不认识永恒的规律,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认识常道的人是能包容一切的,无所不包容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无不周遍,无不周遍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体道而行才能长久,终身可免于危难。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解释】 最好的时代,人们只是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人民亲近他而赞美他;再其次的,人民畏惧他;更其次的,人们看不起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自然就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悠然而不轻于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解释】 大道废驰,仁义才显现;家庭不和,孝慈才彰显;国政昏乱,忠臣才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