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电影节我的两部电影:《将来的事》《曼哈顿》
《将来的事》的法语原名是L`avenir,这个词不是指“将来那些可预测或安排的事”,而是特指“完全无从预知的将来的一切”,就像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不可捉摸的命运。
“他崇拜纽约,他无以复加的将其偶像化,他在行色匆匆的人群和熙来攘往的车流中如鱼得水,纽约是他的城市,一如既往的属于他。”
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牺牲我们的幸福。因为我们期盼着未来。
如果幸福未曾到来,我们仍然要心怀希望,依旧保持我们的激情与梦想,因为这样的状态就足够了。
这种状态所带来的焦虑与不安实际上是一种可以替代现实的愉悦感,或许会更好也说不定。
齐泽克,斯洛文尼亚作家、学者,拉康传统最重要的继承人。长期致力于沟通精神分析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将精神分析、主体性、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熔于一炉。
在国内,齐泽克好像是以他影评人的身份被人们所熟知。这里分享一段他写的我很爱的《LALA LAND》的影评:
最后十分钟的幻想只是这部电影的一个好莱坞式的音乐剧版本:它展示了在经典的好莱坞音乐剧中这个故事将被如何讲述。这种解读肯定了这部电影的自反性:它在电影之中上演了如果套用相关的类型片公式这部电影应该如何结局 。《爱乐之城》显然是一部自反的电影,它是一部音乐剧类型的电影,但可以独立运作:你不需要了解音乐剧的整个历史才能享受和理解它(就像巴赞写卓别林的《舞台生涯》时所说的,它是一部关于老卓别林每况愈下的事业的自反的电影,但它也是独立的;你不需要知晓卓别林早年的《游荡者》这样的作品才能享受它。)。有趣的是,我们越是进入这部电影,其中音乐片元素就越少,纯粹的(情节)戏剧则更多,直到,最终,我们又被扔回在幻想中爆发的音乐片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