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古吹台:吕春丽

再访古吹台:吕春丽

2020-05-28    10'40''

主播: 风儿·

296 4

介绍:
再访古吹台,再次有不一样的收获。 比起六年前秋天的第一次拜访,初夏的古吹台更多了勃勃生机。 园内苍劲的古树、朱色的红墙、幽静的小道,无不展示着曾经的东京梦华。 古吹台在开封市东南禹王台景区内,相传是春秋时晋国大音乐家师旷鼓琴奏乐的地方,汉代梁孝王曾将其作为宴游之地。现在的古吹台遗址台高约4米,呈椭圆形,周围地形是按龟、蛇形态构筑的,像一只龟的身体,周围是一个环形水渠,台四周渠上都有小桥,像龟的头、脚和爪。台西北还有一似蛇的山,就叫蛇山。 由于受疫情影响,禹王台公园稍显冷清,多是一些老先生、老太太在浓森的柏丛中活动。如我慕名而去的寥寥无几,偶有几位身背相机的老者从身旁而过,耳边亦会飘来李杜高的诗词佳作。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留下了1000余篇华章。“古台之会”便胜似人间无数,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公元744年,李白在洛阳见到了杜甫,二人一见倾心,一起漫游,后又在开封城巧遇高适,三人“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在古吹台上酣饮豪歌,慷慨怀古,在猎猎秋风中唱响了中国文学史的华彩乐,“吹台之会”应该是历史上最激情的一曲吧。 这是李杜二人一生中唯一的会面,虽然从此不再有重逢的喜悦,但两人都将对方深深铭记。 这段美妙的遭遇,现代诗人闻一多由衷感叹:“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 登上古吹台,穿过御书楼,二进院是禹王庙。二进院的东偏院即是三贤祠,偏殿三间,明代正德年间按察御史毛伯温所建。一进院一庭竹影,殿内塑三人立像,相当生动。李白白衣飘飘,气宇轩昂,风流倜傥,激昂文字的狂妄形象,与高适的武,杜甫的悲迥然不同。 这进院落的北面,吹台之下,1997年新建了三贤聚处四合院,最重要的是一群组塑,以连环画一样通俗的方式展现了三人梁宋之游的场景。 当时三人在吹台上酣饮,指画山川,慷慨述说魏惠王、信陵君往事,兼及梁孝王并邹阳、枚乘、司马相如之辈。人望台北,唯见风云万里,桑柘纷落如雨,秋阳涂抹,雁鹜嘹唳相呼,三人的身影来往游动。酒酣之际,诗兴大发,李白和高适都写下了传世名篇,高适的《古大梁行》古朴豪迈,李白《梁园吟》则气势磅礴、波澜壮阔,杜甫在后来所作《遣怀》诗中,也深情地回忆了这段交游的往事。 “吹台之会” ,在四千年的历史里,犹如青天里太阳与月亮走碰了头,除了孔子和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回程的途中,在手机看到BBC最新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时,BBC推出了这部关于诗歌的纪录片,轰动了居家抗疫的世界人民。 杜甫被冠以“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 第一次以纪录片的方式,被详细地介绍给西方世界。 片中,BBC最受欢迎的主持人之一、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到访中国,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迹。从巩义、西安到成都、长沙,从出生到入仕,从开元盛世到战乱流离,回溯了诗人颠沛流离的一生。 与杜甫在中国无人不晓的境况相反,在西方,他鲜为人知。片中把杜甫放在历史视野和比较视阈中展开讲述,毫不吝啬地用“最伟大” 来形容,不仅是对中国而言,更是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范围,把他同但丁、莎士比亚相比肩。 杜甫的一生是悲苦的, 短暂当官随后对仕途失去了信心,就在这时,他结识了人生中的挚友——李白。两个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灵魂相遇了。比杜甫年长11岁的李白,为他带来了无穷的灵感启发 ,与李白朝夕相处的那段日子,成为杜甫一生的挂牵。分别多年后,在李白被下狱浔阳,后又被流放到夜郎县之时,同样流落他乡的杜甫写下了对李白的牵挂《梦李白二首》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醒来时,脑海里是久久挥之不去的回忆和对李白的浓郁、深厚关切之情。尽管生活依然困苦,但志趣上“越来越靠近李白对自然的痴迷。” 这部不到一小时的纪录片,既为西方介绍了这位来自中国的伟大诗人,也是通过探访现代中国,试图找寻杜甫与我们当下生活的关联。杜甫,或是说,诗歌,正是急剧变化的现实洪流中潜藏的某种永恒,为我们,特别是处于疫情危机中的人们,源源不断传输着某种信念。 对于中国人来说,杜甫“不仅仅是一个诗人,还是这个国家良知的守护者 ” 。正如诗中所云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 。一千多年来,杜甫的诗持续引发着中国人的共鸣。而现在,杜甫忧国忧民的诗篇,将在更广阔的世界流传。 再访古吹台,真是不虚此行。
上一期: 窗:陈敬容
下一期: 星星变奏曲: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