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银红
河 水 潺 潺
家乡昔日的河水常常在我心中流淌,但却无从表达。今作此文,是为怀念。
——题记
在新密超化寺一带,从西往东,由北及南依次分布着河西、王村、超化、东店四个小村庄,曾经这里河水潺潺,泉眼密布,素有北方江南之称,历史上为游览名区。金代诗人元好问有诗云“西风袅袅度僧窗,尽得诸山草木香。却恨汴梁三日醉,不来此地过重阳。”
超化寺分为上中下寺,下寺位于超化老街口的西南角,紧邻洧水大道。古有“先有超化寺,后有超化街”之说。“超化”一词最早为佛教用语,为“超凡化度,脱俗绝尘”之意。与下寺隔路相望,洧水大道的北侧,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片湖,老人们之称为七仙女湖,传说是七仙女的镜子从天而降,落地成湖。从这个传说就知道,这里湖水清澈,水面平静。小时候,常常见老渔翁撑着船,船头立着鱼鹰,在湖面上捕鱼。小孩子们常常驻足观看,兴奋地看鱼鹰展翅飞入水中,又带着战利品归来,老渔翁娴熟地从它口中掏出鱼儿来。霞光中,撑着船的渔翁,无声却迅疾的鱼鹰,波光粼粼的湖面,都在我心中留下了最静美的画面。但这个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消失了。渔翁鱼鹰捕鱼的画面,从此就只成了传说。
出了下寺院往西,不远就是超化寨,超化寨建于明末,三面环沟,地势险要,明代末年为防兵患和匪盗而修建。寨子的西北角下,就是日夜流淌的洧水河。这一带的洧水河河面宽阔,水流轻缓,河水清澈,河床中纤细的水草轻曼舞动,河水滑过河底的鹅卵石留下一道道优美的水纹。阳光下,远山含黛,河面波光粼粼,两岸杨柳依依。一切那么纯朴而美好。正是诗经里描写的“士与女,方秉蕳兮。洧之外,洵訏且乐”的情形。
顺着河一直往上走,就是超化镇与平陌镇交界的灵崖山天爷洞方向。小时候特别想探究河的来源,但由于乖巧,天爷洞只去过一次,只记得山上有许多又大又平的石头,大的感觉有2米见方。正是天苍苍,野茫茫的意境。和同村同龄的一个姑姑,躺在大石头上,对着碧蓝的天空,唱了好长时间的歌。
寨子西北角下,紧贴着河的北岸,是一条从记忆时起就有的铁路,铁路建在高高的基座上。铁路的北侧,分散着五六处较大的泉眼,其中以最靠西的一处为最大。这里的泉水一年四季温度恒定,泉水汩汩,一并流入洧水河。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也常常在这里洗衣服,玩耍。
顺着铁路一直往东走,能走到王村的南大河。 在王村西头,从正西偏南方向来的洧水河,与从正西稍偏北方向来的绥水河,在这里的黑龙潭交汇后,形成一个大大的躺倒的“Y”字,先向南再向东,转了一个大大的弯之后,温柔地环抱着王村,向东奔流而去。人们都称这里的河为王村南大河,也就是今天的洧水河。两条河的交汇处,形成了大块的河滩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里树木茂密,水草丰美。河边的水柳根系发达,恣意生长。“溱与洧,方涣涣兮;溱与洧,浏其清矣。”一直以来就是我心中儿时的场景。
在黑龙潭上方,顺着“Y”字右侧西北方向的河,往上游走,可到达河西村。小时候,这一片非常神秘,河水平缓,静流无声。水草致密,从远处望去,甚至都看不到河面。抬眼望去,幽深的树林里,水草覆盖了河面,那些兀自流淌的河水仿佛自天边来。大人们从不让小孩们去这里玩。也有大人看不住的时候,年少的我们绕过黑龙潭东岸,顺着河边往上游走,只见河水淙淙,小虾机灵且轻巧。少年不知深浅地一竹篮舀下去,就是大半碗个头超大的河虾。可能是来这里的人少,河虾比别处都大些。兴高采烈地回家去,趁了大人不注意,用水舀在煤火上煮了,装进肚子里去。
南大河以北为王村,河以南是东店村。洧水河在王村西头拐弯之后,河面变得宽广,河水也变得奔放。再也不是我们这些小孩子可以嬉戏的地方。但上天自有恩赐,就在河床南侧,铁路的下方,分布着一排十几处的小泉眼,这些泉眼真的很小,有的泉眼只能盛下一只竹篮。每只泉眼都在欢快流淌,每处泉眼里都有小虾在游动。小孩子可以在这里安全地捉小虾。
此处正南,超化寺的正东方向,就是大名鼎鼎的金花泉。在超化的历史上,有名字的泉眼,有金花泉、**泉、暖水泉等。但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也只剩下了金花泉。那时的金花泉有5亩大小,周边用青石砌成了南北长的椭圆形。站在泉边,只见池底泉眼汹涌,水花翻腾,深不可测,泉水清冷,竟是十分的害怕。据老人们讲,金花泉原有十几亩大,泉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相传明代末年,登封一带打富济贫的农民起义领袖李际遇为逃追杀,从超化寺一路向东奔跑,遇到金花泉,拦住了去路。危难之时,水中的鱼儿,自动为他搭起了一座鱼桥,帮助李际遇成功脱险。马蹄踏破了鱼儿一侧的眼珠,所以金花泉中的鱼都是只有一只眼。儿时的我感叹于金花泉中鱼儿的神奇,但却无缘亲见过一次。传说不可考证,但透过这个传说,金花泉之大可见一斑,竟是骑马也不能绕过去的。上小学时,老师还集体带着我们去泉边观察,学写作文,题目就是《金花泉》。
金花泉的水实在太多了。上个世纪50年代,兴修水利。东方红水渠就是那时候修建的。金花泉的水由暗渠引出,至王村村西头后出地面,流入东方红水渠。王村北依王村岭,脚踏南大河,依势自西向东绵延三余里,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窄的村庄。东方红水渠从王村村正中间穿流而过,贯穿整个村子,一直向东,经来集镇、大隗镇,流入新郑市,最终汇入双洎河。黑龙潭的下方,向东建起了一座提水闸,就是东方红水渠的源头。过了提水闸往东大概有500米,从暗渠里来的金花泉水就喷薄而出,这里也建有提水闸,以控制泉水的大小。相对于河水而言,泉水更清澈透亮,冬暖夏凉,人们又多了一个洗衣服玩耍的好去处。那时的东方红水渠,水波荡漾,水面几乎与地面齐平。渠水清澈,有时能看到水蛇在水里游来游去。浩浩荡荡的渠水,滋养着王村大地。王村的东头,渠南侧,是大片大片的竹林,竹林的旁边三五鱼塘,间或也有几处泉眼,村人们称那里为下河。
黑龙潭向南的方向,就是南大河,河面修有一座石拱桥,平时,河水就从桥洞里流过。夏天雨季,石桥就成了漫水桥。水大时,行人不能通过,王村去超化街唯一的路也就中断了。涨大河时,大人小孩都去看,河面上常常漂浮着从上游冲下来的西瓜、西红柿、茄子等,还有别的生活物品。有一年,河里竟然冲下来一头猪,让人兴致顿无。当然孩子们最兴奋的是,河水渐退,桥面的水变浅时,大着胆子,从桥的这头走到那头,来来回回地穿梭,永不疲倦。
记忆中的洧水河潺潺流动,川流不息,养育着生活在这方土地的人们。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最早是纸厂污水排入洧水河,河水不再清澈,鱼虾减少。中间也曾经过治理,河水变得干净。但随着煤炭的过度开采,地下水严重下降。不知什么时候,周边小的泉眼消失了,1990年左右,巨大的金花泉也彻底干涸了。短短十几年,流淌了上千年的洧水河河面变窄了,河水混浊几乎就要断流,再不复往日的浩大清澈。“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这几年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政府治理力度的加大,洧水河河道得到了整治,但前几日从上游走来,偌大的河床上,只在中间有一股涓流可怜地流过。毁之容易成之难。不知心中的洧水河何时才能恢复它昔日奔放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