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当你身处卑微,才有机缘看到世态真相

杨绛:当你身处卑微,才有机缘看到世态真相

2021-10-27    16'00''

主播: 小猫咪-浅墨轻语

246 1

介绍:
不必与人争长短,只与自己争朝夕。 杨绛:当你身处卑微,才有机缘看到世态真相 杨绛先生曾在古稀之年,写过一篇散文《隐身衣》。 在她和钱钟书先生看来,卑微是人间的隐身衣。 身处卑微时,世人就对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见而无睹。但只要自己摆得正心态,卑微反而能给人意外之喜。 “身处卑微,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这是杨绛先生写于书中的一句话,蕴含了深刻的处世智慧。 生活中,很多人总是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卑微,一辈子挣扎着求出头,结果耗费了毕生精力,却又落得一事无成。 其实卑微并不可怕,相反,一个人越有智慧,越安于卑微。 真正的成熟,要从经得起世事炎凉,看得透世间百态开始。 01 离开平台,才能看清世相。 人在顺境时,往往都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会自视过高,把平台当本事。 殊不知,你能有所作为,能力只是一部分,更在于平台给了你机会和资源。 知乎有一个热门话题:有哪些真相,是你在离职后才发现的? 最高赞的答案是,当你离开这个位置,没有了所谓的人脉,就会发现,“到哪里都有饭吃”其实很难实现。 阿鑫曾经在一家大型企业担任基层管理人员。 工作期间,由于他负责跟进的项目成效良好,让他一度在本地行业圈内闯出了一番名气。 被夸赞得多了,他开始越来越不满足于现状,多次找领导要求升职加薪。可毕竟他资历尚不足,领导并没有同意。 一气之下,他索性提出辞职,决定自己创业。 创业之初,他信心满满,想着凭自己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人脉,还怕没有资源可用。 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很多客户知道他辞职的消息后,对他就变了样,再没有之前的热情。 有些留情面的,会听他介绍一会新业务,有些则直接拒绝,态度宛如陌生人。 到后来,为了争取客源,他不得不放下以前的骄傲,四处求人。 可即便如此,新公司由于经营不善,还是连连处于亏损状态。 “我现在才知道,之前别人尊重我,不是因为我有多厉害。离开了平台,我什么都不是。” 想起自己曾经意气风发的模样,再对比如今的艰难现状,阿鑫深有感慨。 所谓人走茶凉,旧事已往。 不管你在过去的岗位上得到多少认可,都只是平台赋予你的光环,失掉这个光环,你其实就是个平凡无奇的人。 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你也远没有自己想像中那么重要。 这就是世态的真相。 虽然听起来有些残酷,但只有经历过从高峰到低谷的转换,方能知人情冷暖,识人心真假。 人在低谷时,生活才是最真实的模样。 02 认识自己,才能认识世界。 人生在世,天资不同,志趣不同,并非每个人都可以抵达高处。 如果现实条件不具备,却又一味强求自己有所作为,只会越活越累,备感失志。 老话说得好:烦恼皆因强出头。 很多痛苦,都来自于能力与欲望不相匹配。 听过一个寓言故事。 山上的寺院里有一头驴,不甘心每天过着拉磨的平淡生活,便总寻思着要外出见世界。 不久,机会终于来了,驴得知有个僧人要下山买东西,自告奋勇陪同。来到山下,僧人把东西放在驴背上,然后牵着它返回寺院。 路上行人看到驴时,都虔诚地跪在两旁,对它顶礼膜拜。 一开始,驴颇有些慌张,可看到一路上都是这番情形之后,它就飘飘然了,心中美滋滋地想,原来人们如此崇拜我。 到后来,当再看见有人路过时,它还会趾高气昂地站在马路中间,无比得意地接受跪拜。 回到寺院里,驴就此认为自己身份高贵,不应该再拉磨这么低等的事情了。 僧人无奈,只好放它下山。 刚到山下,驴就远远看见一群迎亲队伍敲锣打鼓迎面而来,于是又大摇大摆地站在马路中间。然而这一次,等待他的却不是人们的跪拜,而棍棒相加。 驴被打得奄奄一息,逃回寺里。它伤心不已地告诉僧人:“原来人心这么险恶,第一次下山时对我顶礼膜拜,今天又变了模样,对我狠下毒手。” “那天人们跪拜的,是你背上驮的佛像,不是你啊!”僧长听完,摇头叹息道。 能力不足却又心比天高,是一场灾难。 其实最怕的不是身处低位,而是认不清自己的份量,看不清自己的位置。 在这种状态下,追求的都是根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哪怕再怎么费心费力,也注定会两手空空,白忙一场。 古语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做人贵在自知。有多大手,就端多大碗;是什么料,就充什么用。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一个人只有认得清自己是谁,才能活得明白,活出智慧。 03 正视人情,才能看透人心。 民间有句俗话:十年河东转河西,莫笑穷人穿破衣。 世事起伏无常,生而为人,谁都不会一帆风顺,也不会永居低谷。 《孟尝君列传》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孟尝君原是齐国宰相,喜欢招揽人才,门下曾有食客三千。 后来孟尝君因为名声太盛,被齐王罢免了官职,宾客们看到孟尝君失了势,就一个个都离开了。 所幸在冯谖的帮助下,孟尝君得以被齐王召回并恢复了宰相官位。之后冯谖驾车前去接他,一路上,孟尝君哀叹起了过往。 他说,我平常喜好宾客,乐于养士,接待宾客从不敢有任何失礼之处,可宾客们一看到我被罢官,都背离我而离去,没有一个顾念我的。 “如今那些离去的宾客要是敢来见我,我一定唾他的脸,狠狠地羞辱他。” 听了孟尝君这番愤慨,冯谖回复了这样一句话: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 意思是,万物都有其必然的终结,世事都有其常规常理,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看孟尝君不理解,他接着解释道,“就像生命必然要走向死亡,富贵的人多宾客,贫贱的人少朋友,这也是事态发展的必然趋势。” 不得不说,冯谖是一个内心通透的人,因为他拥有认清世相的智慧。 正如《文中子·礼乐》有言:“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 一切都是人之常情,事之常态罢了。 很多人习惯了在得意时对人情往来习以为常,到了失意时又开始怨天尤人,各种意难平,说到底,是双重标准在作崇。 人性难懂,人心难测。 成年人的世界,很难用简单的善恶来评判一个人,每个人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匮乏暗疾、矛盾分裂、辗转不由己。 很多事情,倘若自己都做不到,又何必对他人求全责备?更别提简单粗暴地评判,甚至是道德绑架了。 那样只会既伤害他人,又给自己徒增无限烦恼。 看待人间世态真相,要摆得正心态,放下得姿态。 以冷眼观世事,于静处洞人心,才是最好的方式。 04 了解一切,就会原谅一切。 有人说,人生的至高境界,是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弥天真。 用这句话来形容杨绛先生,再贴切不过。 在他人眼中,她和钱钟书先生都是不太擅交际的人,不爱参加所谓的名谓流会,也不常外出。 作品出版时,一般作者都会忙于做签售和宣传,可是杨绛却从不为之。 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邀请杨绛筹划其作品研讨会,她风趣回绝: “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她始终拒绝把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在她看来,跟那些有头有脸的人往来,是一种负担,她更喜欢安安静静地过自己的日子。 钱钟先生在世时,她一心专注做贤妻子,写文章。家人相继离世后,她干脆就闭门不出,让自己远离俗事喧嚣,完全融入文字的世界。 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不识人情,但事实却是,这份不世故,正是缘于最懂世故。 杨绛先生曾在《隐身衣》中写道: “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因为深知世事无常,人情复杂,所以才更希望能将自己藏身人海,如此方能不受拘束和干扰,专心治学,过喜欢的生活。 人生好坏,与地位尊卑无关,关键在于,你是否能活出属于自己的价值。 有智慧的人,都是早已看明白这一点的人。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这是写在《杨绛散文》卷首的一句话,无疑也是杨绛内心的真实写照。 因为了解一切,才能原谅一切,才能体会不争的境界。 一个人若是足够了解自己,便不会小看别人,也由此才会体会“与人无争,只做自己”的自在。 不争,是一种风度,一种慈悲,更是一种自我成全。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不争不显,方能宁静致远,方能自渡和渡人。 将人情世故看透看轻看淡,不去奢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只做切实的努力,人生就会变简单自在得多。 05 有人说,生命是一趟旅程,一路走来,你会经历很多人与事,也终会看清世态炎凉,人心不古。 其实人的强大,就是这样一步步从世事考验中锤炼而来的。 高贵也好,卑微也罢,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遇,属于自己人生的路,终归要靠自己走好。 不必与人争长短,只与自己争朝夕。 能告别浮华,守好本心,踏实而行,就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才华。 点个在看,愿你看清生活真相,依然热爱生活;即使身处卑微,依然心有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