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横看成林侧成峰”,同样的一首诗,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便会生出不一样的意思,这是由于诗词“文简意繁”的客观性质所决定的,同时它也受到之前章节所讲的“诗心”、“诗情”、“诗品”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谈及诗词的继承和发展,我们需要好好探讨一下诗的引导和转化。
诗是多变的,它可以适用于不同的人群和场境;诗是包容的,它可以接纳不一样的思想,不论是善或是恶、美亦或是丑。在诗词之中,情感、道理、手法等都是可以转化的。所以,对于如此多变的诗词,如果我们不加以引导,便很难为我们所用。
古人其实老早就发现了这点,于是用格律、意象等来引导诗词,他们通过这些来探讨诗词中美的规律。但现代人的诗词,强调手法、而轻视格律。殊不知,格律,乃诗中之礼,礼者,理之行也;手法,乃诗中之技,技者,修饰而已。
我们之所以引导诗词,是要发挥诗词的教化作用。子曰:不知诗,何以言?这并不是说,我们的言辞要多么的华丽,而是强调我们平时的交流需要有诗性思维。诗词,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让我们发现,原来语言是那么柔软、那么富有弹性。古人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告诉我们:音韵、情理、字形等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篇篇诗章无不在向我们透露着:美,是有迹可循的。
而对于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而言,诗词又当如何转化自己,进而更好地引领我们呢?有人说,应当对于诗词的形式进行改变。也有人认为,应当对于诗词的本质做出调整。而我认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对于诗词也是这样。也就是说,诗词的结构和功能必须要相互适应,才能发挥它更大的效用。
在虚浮的时代,诗词常常被作为消遣、娱乐的方式;但在精进的时代,诗词则会被当作探讨道理、提升自我的重要手段。而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人们渐渐地也不再满足于文字表面的观感,而想更多地去发现实质的东西。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那些华丽词藻的堆砌终将消失殆尽。
诗词,小则可抒一人之悲愤,大则可见一国之兴亡。诗里,有我们的童心,也有我们的疯狂,有我们的感触,也有我们的无奈。诗词,它的纯粹感动着我们,兴许多一份诗词,便也多一份和谐的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