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比治病更重要》李灿东老师

《救人比治病更重要》李灿东老师

2018-11-26    14'46''

主播: 和世璧·TCM

188 3

介绍:
中医的医德观认为,治病是手段,救人才是目的。所以,当面对着需要帮助的“社会的人”,首先要回答的是:先救命,还是先治病? 为医者,首先要立德。由于受到儒家学术思想的影响,中医的医德把“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作为基本出发点,形成以“仁学精神”为基本内涵和特征的医德观。把医学定位为“仁术”,把医生良好的德行称为“仁心”,把医德好的医生称为“仁人”,只有“心存仁义之心”的“仁爱之人”,才能将医学真正变成济世活人的“仁术”。 从传说中的“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开始,中国历代名医在医德方面就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三国时期,福建有一名医叫董奉,与当时的张仲景、华佗齐名,被后人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在诸多关于董奉传奇般的事迹中,最有影响的是他在庐山行医济世的故事。 据《神仙传》卷十记载:董奉曾长期隐居在江西庐山南麓,热忱为山民诊病疗疾。他在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时,就让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颗杏树;轻病治愈者,只需栽一棵杏树,所以四面八方慕名前来求治的病人不计其数。几年之后,庐山一带的杏林多达十万株之多。杏子成熟后,董奉又将杏子换成粮食用来接济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达两万余人。后来还传说有老虎镇守杏林,以防不肖之徒偷杏子,故又有“虎守杏林”之说。 正是由于董奉在行医济世中展示了他为医者的高尚品德,而赢得了百姓的敬仰。董奉羽化后,庐山一带的百姓便在杏林中设“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祭祀这位仁慈的医生。后来董奉家乡的人们把当地的一座山命名为“董奉山”。从此“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后人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来赞美像董奉一样具有高尚医德的苍生大医。 唐代医家孙思邈,被后人尊为“药王”。在其《备急千金要方》卷一《序例•大医精诚第二》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生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行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开宗明义地指出医生除了高超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所以把这部著作,命名为《千金方》。 明代著名医家陈实功是《外科正宗》的作者,他对为医之道提出“五戒十要”,堪称后世楷模。1978年,美国出版的《生命伦理百科全书》将《医家五戒十要》列为世界古典医德文献之一,与《希波克拉底誓言》和《迈蒙尼提斯祷文》并列。陈实功指出:“若遇贫难者,当量力微赠,方为仁术,否则有药无伙食者,命亦难保也。” “救人比治病更重要”,是中医基本价值观之一,它不仅是中医医德最突出的特征,也是作为一个医生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如何理解“治病救人”这一天职呢?中医的医德观认为,治病是手段,救人才是目的。所以,当面对着需要帮助的“社会的人”,首先要回答的是:先救命还是先治病?先帮助患者还是先考虑自己的安危?先为自己谋取钱财还是先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困难?如果为了治病,而用尽了患者和家人维持生活的物质基础,以至于病家倾家荡产甚至离婚、自杀,这样的“治病”是没有意义的。这个问题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很困难。曾经有一位朋友反问我:“如果都像你这么说,医院还能办得下去吗?”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因为,这就是中医!古人就是这么教的,也是这么做的! 10年前,医疗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经济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对于大多数低收入的家庭来说,每天5〜6元的药费已经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而由此造成的精神负担对疾病的治疗显然是不利的。那年有一位患者对我说,他因患有高血压需要长期服药,前些天,医生给他开了一种抗高血压药,很方便,每天只服一颗,但需要5〜6元。每天当他拿起等同于全家人一天伙食费的那颗药片的时候,心就评评直跳,因此,虽然买了药回家,但尽量省着吃,只要不觉得特别难受,能不吃就不吃,因为省下的钱就够全家人一天的伙食。即使药物过期、坏了,他也舍不得轻易扔掉,因为扔掉一盒就是几十块甚至上百块钱! 许多年前,有一个七十多岁的患者,他曾经是某一县城的退休职工。问诊交流时无意中发现他的经济条件不好。他说每月的退休金384元,他和老伴两人平时节省一点还可以维持生活,可是,一旦生病,生活就没有着落,所以有病尽量不去看。出于好心,我随口对他说:“老伯,你以后看病就不用挂号了。”没想到老人感激地说:“李医生,你是好人!两块五我可以买3斤橘子!(当时挂号费是2.5元)”听了他的话,我感到很难过,这2.5元对医生来说也许算不上什么,但对生活有困难的人,2.5元就是挺大的数字!老人恳求我每次开药都开十帖,他自己到药材市场按批发价去买,然后自己逐一分开,这样可以省一点钱,比如茯苓买150g,再每包分15g,我只好满足他的要求。打从那以后,每年春节后我上班的第一天,他都在“国医堂”门口等我,对我说一句:“李医生,新年好!”我觉得这对于一个医生来说就是最高的奖赏。几年后,他得了一场重病,临终前一定要让儿子用藤椅抬着他来看我一眼。他说:“我知道,李医生可能救不了我,但让他看一眼,我走了才放心、才甘愿!” 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从此,我每到一个班级上课都会要求同学们记住这么一句话:“如果你挽救了他的生命,而夺去他维持生命的源泉,那还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