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席】朱刚:苏轼“乌台诗案”的审与判

【一席】朱刚:苏轼“乌台诗案”的审与判

2022-01-26    33'39''

主播: 一席

2485 44

介绍:
朱刚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尽管刚刚遭受过“乌台诗案”,尽管朋友们多善意地提示苏轼不要再随便作诗,尽管他本人也时而表示要慎言避祸,但“诗可以怨”是诗歌的基本功能之一,作为诗人的苏轼从没有放弃他正当的表达权力。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与杭州的相遇意义非凡。千姿百态的西湖、惊心动魄的钱塘观潮和江南城乡的风光,都是造物对诗人的馈赠,而苏轼也无负于这些馈赠。 无论是「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还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都是流传了将近千年的名句。这个历史上钱粮盐布的都会,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苏轼,开始成为艺术和美的栖息地。 苏轼在杭州的作品,被当时的出版商雕印成了诗集——这部诗集后来成了「乌台诗案」的主要罪证。因为写诗讥讽朝政、反对「新法」,当朝第一诗人苏轼被捕入狱。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桩以出版物为罪证的文字狱。 史料记载,苏轼被审讯的时候,很多人为他求情——包括「新法」的制定者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还有苏轼往后人生里最大的政敌章惇。朱刚在《苏轼十讲》里写道:「历史上凡是被否定的事往往如此,史料记载了许多人曾为阻止其恶化付出努力,但就是不说元凶是谁。」 这次,朱刚想讲讲苏轼入狱的130天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在「乌台诗案」中北宋的司法系统如何运行,和那些被卷入诗案中的具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