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霆,建筑师。
“这也是北京有意思的地方,计划经济时代大板楼跟最时髦的商业bang沾一起了。”
从2019年的冬天到2021年的春天,许多个工作之余的周末,孙海霆会扛着大画幅相机在北京的街头拍板楼,期间无数次被围观的大爷大妈和小朋友们问:这有啥好拍的?
这些临街的板楼大多诞生于80年代,有的长度可达百米以上。但它们往往看上去面无表情、缺乏个性,虽然体型巨大,最终却成为城市的背景布。
在孙海霆看来,正是这类存在感极低的“ 背景建筑”,塑造了我们心中对于北京城街道空间的基本印象,也反应了一个特定时代的城市生活。
与这些无表情的大板楼相反,孙海霆此前还在北京西四环外的城中村里拍摄了一系列民间自发建造、任性生猛的房子,它们如同雨林里的真菌与藤蔓,为了获取更多的居住空间,加建的铁皮盒子与外挂的交通系统寄生在原有的建筑上,使原本平淡无奇的砖混民宅变为了独特的建筑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