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提要本期节目是“消费与社会”系列节目之粉红税。一年一度的6·18购物节将至,伴随铺天盖地的广告的还有大家的购物热情。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等待收货,都会促使大脑都分泌多巴胺,感到快乐。但消费带来的快乐总是转瞬即逝,时常会调入陷阱。与女性消费相关的“粉红税”越多被大家关注,很多商品、服务中的“花瓣粉”、女性专用都潜在地提升了商品价格。你是否观察到同样的商品,女款价格高于男款?为什么商品会性别差异定价?又该如何避坑粉红税? 本期,江江和美羊羊从价格歧视和消费陷阱出发,通过粉红税背后的【符号化消费】与【消费主义】的本质,探索性别偏见下的消费主义的心理诉求,寻找消费时的真正需求。内容剧透1. 618来了,你参与剁手嘛?为什么?2. 你注意到隐藏在生活中的“粉红税”了吗?3. 什么是“粉红税”?粉红税为什么存在?4.“粉红税”的经济学意涵是什么?背后的文化和身份象征又是什么?5. 什么是价格歧视?粉红税属于哪种类型的价格歧视?6. 消费者追求品牌价值的背后的心理是什么?7.“粉红税”有什么现实利益?8. 消费社会中,商品拜物教、追求符号化,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热衷品牌认同?知识拓展粉红税:购买相同商品或服务,女性商品的价格常高于男性的现象。pink tax 这个现象最早于1991年由美国经济学与法学家 lan Ayres 提出具体是指根据性别对产品和服务实行差别定价的一种行为。因此也有人称其为“性别税”。也有一些人将“粉红税”引申为生而为女人,相比男性购买产品与服务时额外的花费,并称其为“身为女人的代价”。《消费社会》:法国,鲍德里亚。书中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集团是如何引起不可遏制的消费欲望,包括物的形式礼拜仪式,消费理论,大众传媒文化等。《景观社会》: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居伊·德波的代表作。德波所谓的景观,不是建筑园林设计等行业所指代的景观。而是通过图像(包括图片和影像)构建起来的虚拟社会景观。“景观社会”背后的语言逻辑、深层生产关系与意识形态性的理解发人深省:这种虚拟的景观已经代替并超越了真实,比真实还真实具有“超真实”性,因而谁控制了景观就控制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