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清华后才知道,人和人的差距其实是家庭和眼界的较量

考上清华后才知道,人和人的差距其实是家庭和眼界的较量

2022-06-10    08'18''

主播: 格格👆🍊

235 2

介绍:
考上清华后才知道,人和人的差距其实是家庭和眼界的较量 前两天,看了一个清华学生的视频,视频里这个孩子满是遗憾。 他说,自己来自5线城市的一个普通家庭,2017年通过努力,考上了清华。 但到清华后,他却受到了官二代的“吊打”。 “吊打”他的,是合唱队的一个同学。 起初俩人一起玩,一起聊物理、聊人生,觉得志同道合,很是投机。 偶然的,他发现这个朋友的父亲,是一个大学的院长,也就是俗称的“官二代”。 刚知道这点时,他觉得没什么,因为找了半天差距,他发现那个朋友性格平平,成绩也一般,跟他差不多,没什么差距。 可后来,俩人的差距就慢慢凸显出来了: 这个朋友转了系,成绩越来越好,不仅去了伯克利大学交换,大学期间还发表了3篇顶级旗杆论文,最后去了世界排名前四的一所大学读博。 而男生在清华的整个4年,都过得平平淡淡,只是完成基本的课内作业,最后跟风保研,用他的话说:也没做出什么特别的成绩。 这个男生感觉相当的挫败,本科4年里,他一直在想: 这个朋友所有的成就,也都是自己努力来的,跟他的院长父亲没有一点关系。 他和这个朋友,同是清华起点,天赋资质也都差不多,最终造成俩人发展天差地别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一直说“家庭决定孩子命运”,其实,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差距,是超越家庭经济、父母职位这些条件,在很多隐秘的因素里,逐渐拉开的。 决定孩子的隐秘因素 比金钱更重要 视频里,这个清华男生细细分析了他和朋友的很多不同之处。 这些不同里,看似和父母帮助没有半点关系,但每一点又都来自家庭的熏陶。 这个清华男生是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考上的又是清华大学。 所以家里人对他的大学生活,可以说是没有一点指导。 他对大学怎么规划,一点概念都没有。 四年下来,他始终不知道大学的重心在哪里,直到大四,才幡然醒悟。 而他那个官二代朋友就幸运多了,他一开始就知道:清华并不是最好的出路,也不是最厉害的大学,他是想成为全世界最顶尖的物理学家的,而他考清华,是为了打好数理基础。 所以,大学4年,这个官二代朋友,几乎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的,最后如愿以偿去了世界最强的四个大学之一读博。 看上去,两个孩子是人生路线的规划不同,可规划的尽头,却是眼界和格局的差异。 有句名言说:“人永远无法站到认知以外的高度。” 眼界,决定一个人的最终高度。 这些东西,学校不教,它却像灯塔一样,能让孩子们在茫茫大海中,不迷路,不茫然;能让孩子看到,天花板以外,还有更高的天空。 眼界的高低,也直接决定了两个孩子接下来的各种选择。 大学四年,两个清华男生整个状态都是不同的。 清华男生虽然一进大学就积极参与各种学校活动:合唱队、志愿队、学生会、实践会…… 他还用了大一一年的时间,辛苦准备考研等。 但他到大四才明白:这些都是“无效”努力,因为和他最终的目标完全不相关。 甚至连大一一年的考研准备,都是无用功——因为清华是可以保研的。 这些都让他花掉了大量的试错时间,而他的官二代朋友从大一一开始,目标就非常明确,他大学四年几乎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的。 不难看出:两个孩子在大学4年里,利用时间的效率都是不同的。 清华男孩是跌跌撞撞兜圈子,到大四才明白大学应该怎么过,他的官二代朋友,却直接跳过“试错”这个环节,直达目标。 清华男生在视频里说,他的官二代同学,在清华期间还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那就是去了伯克利大学做了交换生,而这个交换机会,全中国根本没几个人知道,他却是为数不多几个报名者之一。 交换生的信息、报名资格,这些信息资源,一定都是公开的,但知道这回事、并提前为它做准备的,一定是少数人。 就像前两年海淀很多学校有“点招”,如果不提前规划、布局,孩子即便在点招前知道了招考信息,也会错过机会。 很多孩子,就是因为没有“指路人”,错过很多这样的信息资源,跟好的选择失之交臂。 这些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决定这孩子们的未来走向。 点滴的差异,都足以让孩子在大学4年里,拉开很大的差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