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商业实践问答:作为企业领导者,如何应对团队中的意见不合?
在公司开展致良知学习后,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公司高层接受度较高,技术人员学习进步较慢,基层干部接受度不高,基层员工及群众较容易接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分别帮助他们?
答 :公司不同层面的人群对致良知的接受程度不同:高层和基层员工接受得比较好,反而中层和技术人员接受较慢,这一现象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高层见多识广,与致良知四合院的链接也比较频繁,提升更快;基层员工和群众的心中没有太多挂碍,一旦接触到圣贤思想,他们就会坚定地跟随。
而处于中层的干部及技术人员,他们很多是理工科出身,对于这种心灵学习,他们需要基于逻辑来做出判断,这需要一个过程,因此看起来接受得较慢。但其实这群人一旦想明白了,做出了清晰的判断,就会特别坚定地一路学下去。从长期而言,致良知是人生的一次马拉松,这样的人会更有耐力。
所以,我们不要轻易做出别人学得好或者不好的判断,从长期来看,我们每个人都走在致良知的旅途上。
我们自己需要警惕的是:不要贪恋话筒,要记住“用生命唤醒生命”,除非自己有切实的感悟。否则,不要轻易地站在台上通过说教给别人上课,这种分享没有太大价值,是在浪费别人的生命时光,不能给别人的生命带来进步与提升,同样对自己也无益。
有人问:团队有时会出现意见不合的情况,从而破坏整个团队的氛围,此时应该如何弥合,使团队呈现正循环?
答 :每个团队都难免会出现这些问题。人与人、心与心的链接,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但是现在我们有了圣贤的教诲,有了“心-道-德-事”四部曲,就有机会建立团队共同的价值观,心与心的链接就会变得容易。
另一方面,作为团队的领导者,这种时刻正是考验我们自己的时候。但凡我们存有一分私心,因个人好恶而对伙伴们区别对待,就会影响到整个团队的氛围,如果团队中存在这种问题,作为领导者,我们首先要切实反省自己,从自己身上找问题,然后在合适的时候做出适当调整。
迈向伟大企业,有这样四个步骤:
第一,建设自己的心灵品质;
第二,发现前所未有的机会;
第三,建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成就利益人心的使命。
如果没有第一步,第二、第三、第四步都是不成立的。所以,不管是面对我们的团队,还是面对广大的消费者群体,最根本的是建立自己的心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