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7.17白老师讲话节选:
1518年,明朝王阳明先生奉命来到广东龙川三浰(今和平县域)时讨三浰匪寇。出征前,他在给学生薛侃的信中谈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对于拿下盗贼,平定匪患,王阳明先生是势在必得。是什么,让他这样胸有成竹?
反思今天我们做事业,如何让自己真正从心里升起一份绵绵的动力?
假如只是为了企业、为了他人,甚至为了家人,都不足以让自己升起真正的力量、都不足以冲破障碍自己的天花板。
能够让我们内心充盈无穷动力的,唯有回到原点,思考作为一个人,这一生该如何度过?才能从内心生发出这份力量。唯有回到原点,才能读懂王阳明先生文章背后的“心法”所在。原点,就是我们的心灵深处,回到心灵深处,思考我们生命的意义所在。
王阳明先生在督征寇盗前,写下了这篇《寄浰头山神文》。这篇祭文与后面的打仗有什么关系?其背后的战略意图究竟是什么?
战略意图就是心法所在。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去做,结果不同,这就是心法的显现。无论是打仗,还是做事业,归根结底其实都是心与心之间的较量,都是彼此心灵的碰撞。圣人做事情为什么容易?就是因为圣人做事找到了支点,能够蛇打七寸。
关于“心法”,有时候需要举重若轻、有时候需要举轻若轻、有时候需要举重若轻,就《寄浰头山神文》而言,这件事从本质上来讲,就很重要,王阳明先生此举就叫“举重若重”。
提起当时的浰头,想起的就是巢窝。“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阳明先生给山神责善,其实想表达的含义是:人性中的恶,令到山川蒙羞。所以,他此行的目的是要去救赎当地的百姓。
为了达到这样的战略意图,务必要以重要的形式展现。所以阳明先生兴师动众,浩浩荡荡去祭山。
“粪秽而不除,久则同于厕溷矣;丹凤之穴,鸱狐聚而不去,久则化为妖窟矣。粪秽之所,过者掩鼻;妖孽之窟”。人心的这份险恶不去,长久的安宁定然无法实现。阳明先生兴师动众去祭山神,就是力图将百姓心中残存的一点恶一点点除去,让百姓不敢为恶。恢复其原先的“孕祥育瑞”。
“清洁”和化育人心,就是王阳明先生所说的“破心中贼”,因为直接追寻到内心深处去扫除恶念,这就叫举轻若重。
阳明先生此举在责善山神的背后,也在告谕当地百姓,传递出一份绝不妥协的决心与信心。首先,“守仁奉天子明命,天人顺应之理”,告诉民众这次军事行动是顺应天理之举,不仅震慑了小股土匪,也是对“新民”心中之贼的震慑。最后的“惟神实鉴图之!尚飨!”,也表明自己此举是借上天之力。
今天我们读《祭文》一篇,感受的是阳明先生背后那颗“利益天下”之心。“身之主宰便是心”,“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做大事,需要的是心力。心上的力量从何而来?只有扫除内心深处的污垢,真正升起那颗为大家、为百姓的仁爱之心,才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