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先生故事之十六【教学贵州】
到了龙场不久,阳明先生和当地的夷人已经建立了友谊关系,他们看阳明先生住在山洞之中,狭隘潮湿,就要帮阳明先生建一座草堂,阳明先生也欣然同意。不到一个月草堂建成,很多学生也来跟着阳明先生学习,阳明先生就把草堂命名为“龙岗书院”,把亭子命名为“何陋轩”。
在龙岗书院,阳明先生为学生订下了教条,就是著名的《教条示龙场诸生》,先生用“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激励学生,要学生立圣人之志,勤学谦抑,改过不吝,隐恶劝善。阳明先生教学不像老学究那样把学生关进书院,摇头晃脑的讲经义。他和学生们经常优游山水之间,体会曾点气象。同时,他也不想像后汉庞德公那样,找个地方归隐起来,在阳明先生看来,只要心中自得,在哪里都是一样。他活泼的教学风格颇得学生的喜爱,学生们甚至在傍晚乘兴骑马来访阳明先生,和他一起喝酒吟诗,谈古论今。
阳明先生的名声很快传到了贵阳,当时贵州提学副使叫作席书字元山,席元山是四川蓬溪县人,弘治三年进士,比阳明先生早九年,年龄也比阳明先生大十一岁。他听说阳明先生在龙场讲学,就亲自找阳明先生讨论学问。
席元山非常推崇陆象山,他认为后世崇朱贬陆的作法是不公平的,为此他后来还写了一本《鸣冤录》。他听到阳明先生的学问,感觉跟自己非常合拍,就和阳明先生讨论朱熹和陆象山学问的异同,但是阳明先生不探讨这个问题,只是向席元山讲述了自己体悟的东西。席元山感觉有点失望,回去仔细一想,他感觉阳明先生讲的有道理,于是再次去龙场。就这样往复去了几次,终于恍然大悟:“我今天终于看到了圣人的真正学问。朱熹和陆象山既有相同,也有不同,各有所得,也各有所失,没有必要花费心思分辨这些东西,只要和自己的本性印证,是非对错自然知道。”
席元山对阳明先生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说:“阳明先生乃当世之圣人,我马上回去与毛宪副商议,恢复贵阳文明书院,在下恳请阳明先生去贵阳书院执教。”阳明先生回礼道:“先生过誉了,得天下读书人而教之,是人生一大乐事,守仁怎么能推辞呢?”席元山听后,高兴的上马而去。不久,席元山带着礼物来龙场延请阳明先生为贵阳书院山长,他自己也以师礼对待阳明先生。
书院始于元末,后来荒废。弘治十八年贵州提学副使毛科在原地重建文明书院,“选聪俊幼生及各儒学生员之有志者二百余人, 择《五经》教读六人,分斋教诲”,成为贵阳最早的书院。阳明先生的到来给文明书院带来了新风气。
阳明先生在贵阳文明书院第一次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论,他说:“知而不行只是不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沿用龙岗书院的教学风格,采用了咏歌、问答、漫谈等多种形式讲学,将自己悟道所得写成诗歌配以越曲教弟子吟唱,这种活泼的教学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也更加便于理解和记忆。读书人感佩先生的德行文章,慢慢养成了读书的风气。
据说,嘉靖十三年,阳明先生的弟子王杏任贵州监察御史,到贵阳后发现大街小巷的歌声,都隐隐有浙江口音,又发现贵州的读书人每年都到龙场祭拜阳明先生,也有人在家里遥拜祭祀,这才知道自己的老师在贵州不到三年的时间,对当地人的影响如此巨大。
后人评价说,贵州这个地方有书院,是从龙岗书院开始的;龙岗这个书院是从阳明先生开始的。阳明先生对于贵州的学风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后来阳明先生的弟子分为八大门派,其中就有黔中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