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幼教之声,传递爱萌之爱”,亲爱的幼教同仁,大家晚上好!这里是爱萌贝贝儿童社区每晚9点的《幼教之声》,我是今天的主播刘晓红。近年来,不少国内教育工作者到芬兰“取经”,其中"现象教学法’是主要的观摩内容之一。那么,什么是现象教学法呢?它和传统的教学法又有哪些不同呢?让我们开启今天的分享之旅吧。所谓“现象教学”,就是老师提供几种生活与社会现象或历史场景,与学生在其中选定一个主题后,师生一起研商一个具体的教学计划。这个计划包括:研习内容,涉及学科、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所需课时费用等,并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块,由相关老师与全体学生共同合作,在一定课时段(少则几周,多则一两个月)完成的一种探究性教学活动。据介绍,目前“现象教学”在全芬兰的小学、初中已经普遍推行,在首都赫尔辛基地区部分高中学校试行。那么,“现象教学”有哪些教改启迪呢?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芬兰的一些老师就会在传统学科教学之外,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教学。前不久,由芬中教育协会组织的第二届“中芬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上,芬兰伊勒耶尔维综合学校校长莎图·塞佩恩尼特蒂-瓦尔卡马介绍说,她的学校很多年以前就开始尝试“基于现象的教学”。比如,把孩子们带到森林里,辨认植物、用绳子丈量步伐、把捡到的松果按照大小分类等,回来后还会用捡来的树叶和松果做手工。参与策划和教学的包括数学、自然、美术、体育等科目的任课教师。与之类似,老师围绕很多类似话题来组织历史、地理、外语、宗教等科目的教学。学生人人争做学习的主人是“现象教学”的亮点。传统学科教学学生是端坐教室里,一言堂下被动的听众。而“现象教学”从一开始,学生就参与其中:主题的选定、课程的设计,甚至是具体的组织实施,学生全员全程参与。老师的主要职责是辅助,做知识和生活的导师,关键时进行帮助或指点。师的主要职责是辅助,做知识和生活的导师,关键时进行帮助或指点。凡学生能独立或通过合作完成的事项和内容,老师无需插手,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和学习热情,解放每一个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让智慧和技能在群体合作中得到展示和提升。此外,“现象教学”抵消了一部分标准化考试,代之以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一开始,这只是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或者是跨学科教学的尝试,后来被教育研究者进行系统研究,总结规律,冠之以名,从而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有些学校每个学年都会安排一段固定的时间来展开这种“现象教学”,可能是一个星期,也可能是三个星期。至于实施这种教学的时间、频率、范围等,则完全取决于授课教师和学校,教学大纲没有特别规定。总的来说,“现象教育法”就是带领小孩养成会主动想、主动问、主动找答案的良好行为习惯。好了,今天的专题就到这里了,听了本期的专题不知道大家否有所收获呢?在这个忙碌的时代里,每天5-10分钟的听书,助我们一同成长。欢迎大家 在评论区谈谈你的见解,明晚九点我们将走进芬兰深入了解风靡世界的“现象教学法”到底是什么? 再见,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