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传习录》
王阳明传习录中所提及的“知行合一”,并不是简单指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思。这里的“知”,是指的“致良知”,而非简单认为是“知识”、“理论”的意思。
良知,从我们出生开始,人人都与生俱来,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可以基于此而做出是非的判断,和善恶的辨别。这就是阳明先生说的知是行的主意。
而“行是知的工夫”,说的是根据自己的意识,采用合理的策略,从而做出正确的行动。如何成功的践履,则考验的是实践者的知识水平层次,以及道德修养。
“始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两句说明了“知”和“行”的因果关系,却又相辅相成,互不可缺。只有把握住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偏面强调“知”,亦不偏面看重“行”,才可以在修行的道路上,获得比较客观的反馈。在道德指引下的意识行动,可以产生实际的善行;而在这种情况下触发的行为,因为是符合道德规范的,可以理解为完成了“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