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闯关东的记忆我一岁多时,村中庄稼收成不好,早年闯关东的本家人万国勇,回乡说:东北土肥庄稼壮,富得流油,他在当地与县长平起平坐,相当吃得开,就劝父亲一起去东北落户生活。父母觉得若有他关照,去东北或许比在老家龙街村生活的好些,于是父母就商定随他一起去“闯关东”。满怀憧憬的父母带上一岁的我,坐上绿皮火车从天津出发,就奔向了内蒙古自治区的佳木斯市,路上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在途中顽皮的我,在首尾相连的各节车厢间跑来跑去,兴奋极了。母亲还给我买了些糖果吃,我把糖果拿到另一节车厢,送给刚刚相识的小孩儿吃,我在火车上还交了新朋友,母亲纳闷糖果咋吃的这么快呢?于是就尾随我到了另一节车厢,才发现我和另一个小孩儿在一起吃糖,因为孩子两家人相识了,原来他们是山东人,也是闯关东糊口的。在火车上有流动的送餐车,服务员叫卖着各种好吃的饭食,父母因为怕花钱多,都舍不得吃,只吃最便宜的面条,幸好酱油是免费的,儿时的我吃着酱油拌面条,觉得香香的、味道好极了!至今那一顿丰盛的难忘的晚餐,依然记忆犹新。到了东北后,在家人万国勇的帮助下,在佳木斯市莫旗县城,找到了房子住,父亲被安排在附近的砖厂,工作是用泥拓砖坯,有了住所收入,一家人也就安定了下来,东北虽然物产丰富,可生活习惯还是很落后的,农村中普遍吃的是苞米茬子,就是粗粗
粉碎后的大粒玉米,因为颗粒太大不容易煮熟,吃过早饭后,被迫就要准备中午的,咋准备呢?就是把大粒玉米茬子,提前放到锅里,烧开水先煮半熟,到中午回家时再煮一遍,就容易煮熟了,母亲吃不惯,就特意到县城里找到磨房,磨成细细的面做窝窝头吃,并且还可以熬稀粥喝,早来的万姓家人们,也经常来串门,老乡宗族亲情备至,见到我家喝稀粥,笑的前仰后合,说:“二婶呀,你家咋喝糊涂呀?太好笑了!”贪玩的我跑到砖厂,和大一点的孩子一起推自行车轮圈玩儿,跑来跑去的,跑累了,大一点的孩子就爬到高高的窑顶,偷吃烧窑人作为午饭的烤土豆吃,馋嘴的我也想爬上去偷吃,因为坡太陡,爬到一半高时,就像一个皮球一样滚落下来,脸和手的皮都硌破了,疼的我大哭,好心的烧窑人见我是个可爱的小男孩儿,忙把我扶起,还拿来热乎乎的烤土豆给我吃,觉得好香呀!感觉东北人真的热情好客,很善良的。东北四大怪,大姑娘叼着大烟袋、窗户纸糊在外、反穿皮袄毛儿朝外、养个孩子吊起来。大姑娘叼烟袋。也许性格使然,东北人豪爽,东北姑娘也不例外,抽烟更增添女子的豪气,你男子吸烟,我女子同样吸烟,你的烟袋杆短,我的烟袋杆比你还要长。窗户纸糊在外,过去东北地区的居民十分贫穷,买不起玻璃,雪多雨少,北风非常的大,窗户大多数是木líng棂格子窗,只好用纸糊在外窗上,这样就不容易被大北风吹坏,(关内地区雨多风小,就把纸糊在木格子里面)。反穿皮袄毛儿朝外,过去东北地多人少,东北也叫北大荒。野兽很多且天气寒冷,冬天吐口吐沫立马成个小冰坨,房檐下的冰liù溜子有一尺多长。手、脸不敢露在外面,否则立马冻伤,所以就地取材人人反穿皮袄。养活孩子吊起来,用的是“悠悠车”。“悠悠车”是扁椭圆形木制的,大概有一米多长不到半米宽,高度也就是四十公分左右的木箩筐,沿两侧各打四个眼,穿上长长的四根绳子,上面挂在房梁上,用手一推一下就晃来晃去的,小孩一般在半岁以前都在这上面悠然度过的。东北的农家院非常的大,足足有两亩地,围着用木棍做的篱笆寨,每家都养着几条大黄狗,有一次母亲带着两岁的我外出,路边院里的大黄狗见我们是陌生人,就跑出来向我们狂吠,胆小的我吓得大哭,母亲像个勇士,拿起木棍追打着,狗狗们四散奔逃,母亲回过头来安慰我说:“狗仗人势,你强它就弱”,当时觉得母亲好伟大呀!现在回想来,面对群狗任何人都会害怕的,真心的理解了“为母则刚”的意义。东北三大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人参素有“百草之王”美称,生于原始森林中,大补元气之说。是舒筋活血、提神壮力、补脾健胃的名贵药材。人参不但可以入药,还可用于烹饪、制糖、浸酒、制烟。貂皮素有“裘中之王”之称,具有“见风愈暖,落雪则融,遇水rú濡”的高度保暖性。咱特别说说乌拉草,现在的年轻人或许都不知道了,乌拉草是一种看似平常不起眼的小草,叶片灰绿色,细长柔软,紧密丛生于zhǎo沼泽地上。乌拉草用木棒打软了以后可以铺在鞋里,柔软温暖,是老百姓的救命草,穷困人穿上这种鞋以后,冬天就可以到户外活动,对于东北人来说是难忘的乌拉草时代。那里的集市叫(gai街),像我这样的小男孩儿叫(小缸儿),小女孩儿叫丫头片子,脏叫(埋汰maitai)我们一家人在东北住了一年多,因气候不服,寒冷至极,下大雪的时候,真正的见识了什么叫大雪封门,父母带着三岁的我回到了河北龙街村的老家,老家的人都逗我这个操着一口东北话的小男孩儿。这一年的经历深深的印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久久不能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