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历史-朱志刚

身边的历史-朱志刚

2018-05-27    08'31''

主播: 一成有韵

132 5

介绍:
历史,似乎很遥远,其实历史从不曾离开过我们,无论你走到哪个地方,那里或许有废墟,有祠堂,有古寺,有传说,它们都向你诉说着历史的悠远和厚重。 转眼间,来到沁北电厂工作已经十年有余。之前知道电厂附近愚公移山的故事,却不知道大名鼎鼎的盘谷寺就在电厂西北约十四公里处。5月23日,我参加了沁北电厂“清丽读书室”组织的研学活动,一行二十余人乘车来到了座落在太行山脚下的盘谷寺。行走在峰连山接,状若环城的盘谷间,徘徊在深山古刹、摩崖石刻前,我被眼前的清幽景色和历代留下的掌故深深地吸引了。带领我们参观学习的便是河口村水库管理局工会主席田有福。经过他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的讲解,关于盘谷的历史典故在我眼前逐渐清晰起来。 盘谷寺始建于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因自取形胜,依山而建,寺庙随以盘谷命名。寺院因明朝最鼎盛且下辖“3省6府36(寺)院”而远播,景观因清朝乾隆皇帝作《盘谷考证》并钦定 “名山胜迹”而闻名遐迩。尤其盘谷出产的盘谷砚是中国十大名砚之一,被历代文人墨客推崇备至,视为珍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但是,真正让山水著名的是文。盘谷就是因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名扬天下的。 李愿,著名隐士,生平不详,其墓在今天济源大社村。墓碑上记载:李愿,陇西人。有专家研究,李愿唐初迁居济源。不论如何,因韩愈一篇《送李愿归盘谷序》使得李愿与盘谷声名鹊起。据明成化年间编撰的《河南总志》记载:“李愿,济源人,贫居不仕。好读书,嗜山水,隐居盘谷。”清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编写的《古文观止》收录了《送李愿归盘谷序》。“友人李愿居之”句下有小字注曰;“李愿,西平忠王李晟之子,归隐盘谷,号‘盘古子’”。然而,“李愿,李晟之子”这个说法并不可信。 盘谷因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名声大噪,乾隆皇帝对盘谷之景也甚是喜爱,曾为盘谷寺题诗写到“缭谷一盘一曲,精舍三间五间。翠雨飞时林静,白云开处僧还。暂游宛探月窟,到此可破天悭。珍重韩愈李愿,曾否烟磴跻攀”。但此盘谷非彼盘古,乾隆皇帝把天津蓟县盘山的盘谷寺误认为是李愿归隐的那个盘谷了。天津蓟县的盘山历史上被列为中国十五大名山之一,以“京东第一山”驰名中外。曾建有七十二座寺庙,清代乾隆年间在山脚下建造了仅次于承德避暑山庄的静寄山庄。山庄有乾隆皇帝御题的内八景和外八景,蓟县的盘谷寺就是外八景之一。蓟县的盘谷寺又称青沟禅院,清康熙十年,僧智朴建。乾隆帝一生来盘山三十二次,留下大量赞美盘山的诗文,盘谷寺周围就有十三处石刻。 数十年后,乾隆皇帝察觉其误,再游盘山时,又以诗文予以更正。乾隆三十四年他在《盘谷寺咏韩愈李愿盘谷事》一诗中说“李愿隐盘谷,乃在洛之阳”。乾隆三十五年又作诗曰“不是济源经考证,至今真假未知非”。乾隆皇帝作为盛世君王,他不但自己承认了错误,还批评了那些面从的人,这确实是可贵的。两处盘谷寺,二百多年前,演绎了一段耐人寻味的帝王情。 这里最值得一看的,还是韩愈写的唐朝第一文--《送李愿归盘谷寺序》。大多数人对韩愈的了解始于其千古名篇--《师说》。《师说》勾起了很多人中学时代很恼火的一件往事,这篇文章被列为中学语文课本全文必须背诵的文章之一。 然而,“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昌黎所写的《送李愿归盘谷序》早于《师说》一年,也被收录人教版中学语文读本。当然,我的中学时代这篇文章还没入选课本。同样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对这篇文章推崇备至,苏轼说,“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已”。 历史沧桑,岁月如河。盘谷不知倾倒了多少文人骚客慕名而来。卢仝、杜牧、苏东坡、元好问、蔡松年、岳政、何塘等等,或赋诗弄词,抒思古之幽,发未来之愿;或隐居于此,甘于青山秀水为邻,过着“膏车盘谷,弩舟枋口”,“把人间万事,从头放下,只山间老”的悠闲日子。几度喧嚣、繁华的盘谷寺院因朝代更迭沉寂了,因战乱、自然灾害的侵蚀破落了。曾经的辉煌不再,香烟缭绕已无踪影。但这幽静的山川林壑,典雅的深山古寺,沉淀的厚重文化,文人骚客留下的摩崖石刻等无不给参加研学的一行人留下无穷的回味和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