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是每位父母毕生的心愿。
我们创造一切的条件,让孩子们学知识、学钢琴、学跆拳道、学奥数。现在的孩子吹拿弹唱、多才多艺,真是样样精通。知识、技能、特长固然重要,但这是属于术上的教育。
而教育的根在于道,什么又是道呢?
道就是德育。
德育是土壤,只有土壤肥沃,种子才能在上面健康的开花结果,而所有的德行教育中有一字尤为重要,那就是:信。
立信,对于人一生的影响巨大,越早在孩子心中埋下这颗种子,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就越深远,许多成功者和历史上的伟人也将此归纳为成功者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
1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与他建立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反而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但毁了自己的声誉,这种损失无法用金钱衡量。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丢了西瓜捡芝麻。
道理大家都懂,但要培养孩子诚信重承诺的品质并非一蹴而就。其实,家长只要坚持做好这一点,孩子自然会重信义,那就是先立信。
家长要怎样有效的帮助孩子立信呢?
2
孔子的弟子曾参,有一次他妻子要出去办一件重要的事,孩子吵着非要跟着去,她就对小孩说:“你不要吵,不要跟我去,妈妈回来杀猪给你吃。”孩子就乖乖听话了。
她办完事回到家,看到丈夫曾参正在磨刀准备杀猪,就很紧张的跑过去说:“你疯了吗,我是跟孩子开玩笑哄哄他的,怎可当真?”
曾参一本正经地说:“假如你骗了孩子一次,可能你这一辈子讲的话,他都不会再相信,为人父母失信于自己的孩子,怎么去教育好他?所以还是要按照你的承诺去做。”说完就毫不犹豫地把猪杀了。
这个场景是不是很多家长都感觉熟悉?对,我们都曾为了暂时哄住孩子而信口开河:“明天给你买一个;下次带你出去玩;考得好就奖励你……”我们的随便说说,孩子才停止了哭闹或服从了你当时的命令,因为孩子是如此相信我们。
可是后来都兑现了吗?很多都没有吧,但孩子却信以为真。
《弟子规》里说道:“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自己做好了榜样,不仅可以树立在孩子心中言出必行的威信,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也会养成立信、立言的高贵品质。
当然,我们不是为了做样子而给孩子这样表演,而是自己真正要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3
春秋时代,有个人叫做季札,他代表吴国出使鲁国。途中经过徐国时,徐国的国君邀请他用餐。在进餐的过程中,徐国国君一直盯着季札腰间的宝剑,季札从国君的眼神中,知道他很喜爱这把宝剑,但是按照礼仪,代表国家出使都必须佩戴宝剑,所以他心里想:“等我完成任务,再将这把宝剑送给国君。”
后来他出使鲁国回来,又经过徐国,就准备把剑送给徐国国君,结果徐国国君已经去世了。于是季札就到国君的墓前行礼,行礼之后,就把他的宝剑挂在墓边的树上。
他的仆人看了,就说:“主人,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你并没有答应要把剑送给他;纵使答应要给他,他也已经过世了,所以也没必要把剑挂在那里。”季札说:“始吾已心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我的心里已经表明要送给他了,怎可因为他死了而违背了我心的承诺。
古人的信用是在起心动念上就做到了。当父母具备这样自我要求的态度时,行为影响下的孩子不出类拔萃都难。
▼
这一期的故事里,斑马跃跃为了完成对熊猫小妃的承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达成目标,真正做到了一言即出,驷马难追,也由此完成了一次自我的成长和蜕变,孩子们听完,一定也会从中受到启发。
孩子听故事,家长看文章。一期一个小故事,让我们与孩子们共同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