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孩子拿走快递的新闻,在网络引发了不少讨论。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一个8岁女孩拿走了他人价值3000元的快递。事发后,孩子父母开始不承认,说小孩拿不动这么重的快递,后来承认又表示不可能全额赔偿。
而女孩父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小孩才8岁,什么都不懂!”“谁让你把快递放门卫室了?”这家人的做法令人咂舌,一味推卸责任,对孩子的做法也全无歉意。
新闻曝光后,网友们对这家人的做法议论纷纷:
“孩子不懂事可以,父母也不懂吗?”
“8岁的孩子知道是非啦,知道别人东西不能拿呀,还是家教的问题!”
其实,为人父母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可所有父母不需要经过考试就直接上岗了。
你以为的爱,只不过是在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慢慢毁掉孩子。
“他还是个孩子,不懂事”,看似宽容的背后,其实才是成长最大的陷阱。
▼
习惯性护短的父母,舍不得教养自己的孩子,一味纵容,只会让恶习不断扩大。
同样是前几天的新闻,某24岁男子将父母存了十多年的23万元花得精光,目的只是为了打赏主播。
这名男子的父母只是普通外来务工人员,一家人都租住在郊区的破旧出租屋里,好不容易攒了钱准备给大儿子结婚,没想到被小儿子挥霍一空。
事发后,小儿子因受不了父母质问,一气之下离家出走,留下两位可怜的老人收拾残局。
母亲没办法,请求直播平台退钱,但对方回应:该男子是成年人,对自己行为负责,无法进行退款处理。
采访中,男子母亲透露,这个小儿子从小就喜欢从家里偷钱上网,每次好几百,但事后也没太责备,没想到这次这么大胆。让人可笑又可悲的是,男子已24岁,母亲还想以“他还是个孩子”挽回损失。
父母不好好管教,让孩子明白基本的道德准则, 总有一天,社会会残酷地教训他。
▼
有人曾笑说,中国著名“四大宽容定律”就是:“来都来了”、“人都死了” 、“大过年的”,第四个就是江湖上让人闻风丧胆的“孩子还小”。
以上两个新闻并非特例,现实生活中,“孩子还小,不懂事”就是很多家长在孩子闯祸后的统一说辞,这话一出,似乎让人没了反驳的余地。
今年5月,根据《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2009名受访者中,82.4%的人感觉现在“熊孩子”很多,而88.5%的人反对家长说“他还是个孩子”来推卸责任。
▼
熊孩子的背后是不懂如何正确去爱的父母,没有道德和规则约束的孩子,他们闯下的大祸小祸,却要无辜者为他们买单。
▷ 7月24日,湖南长沙公交车上,一女子数次鼓励5岁孩子,在车上抓住拉手做吊环训练,司机劝阻后反遭其投诉。
▷ 10月1日,广西贵港三个孩子跑上动车轨道玩,致使动车缓慢行驶甚至被逼停。
▷ 10月11日,河南汝州环卫工人发现小孩在路边大便,要求家长带孩子去附近公厕或花坛,结果孩子父母出言辱骂并殴打工人送进医院。
我们总是容易原谅孩子,但很多犯下罪行的成年人,正是因为幼年没有好好被引导所致。
让孩子敬畏基本准则,懂得做人做事的分寸,知道什么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为,才是积极正面的教育。
▼
很欣赏一位家长的做法。
孩子在新华书店顺走四本漫画书,家长发现之后与孩子一起写下道歉信并带着孩子去书店补齐全部书款40元。
相信能够这样做的家长,必定之后也会对孩子进行合理引导。
▼
1978年,记者曾问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
白发苍苍的卡皮察出人意料地回答:
“是幼儿园,在那里我学会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这个故事揭示了儿时习性的养成对未来的重要性。
一个在父母一味包庇下成长的孩子,丧失基本的分寸感和敬畏心,也会极易混淆善恶的界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正因为孩子还小,我们才更要教导他,让他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爱得有分寸,给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今天的小妃故事,讲的是不以恶小而为之的故事,也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诠释了《弟子规》中:“用人物,需明求,倘不问,即为偷”这句话的道理。
我们每期用讲故事的方法帮助家长纠正和引导孩子行为,希望宝贝们可以受益。
快点击上面的音频和你家宝贝一起收听我们这期的小妃故事吧。如果你觉得受益也欢迎分享给更多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