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说的这些话,改变孩子一辈子
文 |张娟
前天接到一个电话,一位妈妈说想让三岁多的儿子学琴。我告诉她孩子现在年纪还小,可以晚些再开始。
这位妈妈说:“好吧,那我们就等他大一点儿再来学。”
快要挂电话的时候,她忽然问了一句,“那7岁半的女孩儿现在可以学吗?”
我说可以。她吞吞吐吐地说了句:“这孩子记忆力不大好,学习成绩也很一般。”
鉴于多年来接触家长的经验,我马上对她说:“最好不要过早地给孩子下这样的结论,尤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这样说!”她听了,松了一口气的样子,马上说:“我明天带孩子过来。”
见第一面我就喜欢上了这个小姑娘。大眼睛,胖脸蛋儿,表情拘谨,一看就是那种胆小听话的孩子。
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她能够始终保持专注,努力思考。有稳定的内心节奏,在倾听自己弹奏的每一个音时,眼睛里都有新奇的光彩在闪烁。
在学习音符节拍时,她有点儿糊涂了,总是分不清三种不同形态的音符所代表的不同节拍。妈妈在旁边看得有点儿着急,面子也有点儿挂不住了。等不及孩子思考,便开始责备:“你动动脑筋嘛!你把它记住嘛!”
下课后,我对这位妈妈总结了一下孩子的基本情况。如实客观的表述,只是当着孩子的面儿,重点说优点,比如放松状态好,手指先天条件不错、专注、努力思考、节奏稳定、音准好,等等。
妈妈听得有点儿激动。我每说一点,她就喜形于色地重复念一遍,像是说给自己听。就好像这样多说几遍,长久以来的心病就解开了。就好像,终于找到了救命稻草灵丹妙药一样,一个劲儿道谢,一个劲儿表示一定要好好练琴好好学。
看到这位妈妈因为老师对孩子几句客观的表述,而欣喜到这种程度,让我觉得有点难过。可想而知,孩子和妈妈,因为“反应慢”、“记忆力不好”,平时在学校里一定承受着来自老师以及自身的压力。
“反应慢”这种情况,其实在孩子里是比较常见的。但是那些头脑敏捷,反应力快的孩子往往专注力不足,耐心和细致的学习态度也不尽如人意。
虽然识谱迅速,但通常质量不高,错音不断。而那些很多人眼里“反应慢”的孩子,只要能保持信心,按自己的节奏来,往往会一步一个脚印,越学越轻松,态度踏实,知识扎实,反而常常后来居上。
这些年接触了很多学琴的孩子,通过对孩子和他们的父母的观察,对于“学习”这件事,我慢慢趋向于这样一种观点:学习无关能力,只关乎天性、环境以及习惯的养成。
每个人生而不同,这在他们三四岁左右便清晰可察。有的孩子思维活跃积极,和外界沟通毫无障碍,能迅速接收新知识,性格大多也外向开朗。而有些孩子则敏感羞怯,沉静多思,被动,慢热,也就是让大多数家长感到焦虑的所谓“性格内向”。
事实上,在我的经验里,外向型和内向型的孩子,在学习能力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而仅仅意味着方式和节奏的不同。换句话说,在我看来,只要他(她)终究能掌握这个知识,这无所谓快一点儿和慢一点儿。
在婴幼儿阶段,有些时候,我们好像更容易判断出谁更聪明一些,谁又没那么聪明。这种差别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慢慢缩小,直至成年之后,学校教育结束后,几近消失。
都是普通人,智商上的差别,几乎可以忽略。这种幼年时期微弱的智商优越感,对一个人成年之后的生活能力,并无实质性的影响。
但对那些敏感内向的孩子来说,幼年时期父母和老师在他们心里无意间播种下的自卑的种子,却可能对他们一生的自我认知和定位,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的负面影响。
我一直认为内向或外向的性格是天生的,但又仅仅是表象。即使是性格内向的人,内心也有无差别的热情。
所以这个内向而焦虑、小时候弹琴死活弹不会的孩子长大后可以唱一口流利的英文歌曲。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温柔陪伴、耐心等待。亲爱的爸爸妈妈,放轻松,别着急,就让他(她)用自己的步调,用自己的节奏,慢慢跟上来。
教育就是等待。
爱的美妙,都在守候和等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