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花馍
作者:沈立锋
记得小时候每年春节前母亲都蒸花馍,花馍又叫做礼馍、面花,面塑艺术的代表之一,代表了北方的传统面食文化,在民俗中首要用途于祭祀。花馍成为民俗的工艺品,一种寄托、祈福、祝贺的农村文化习俗。花馍在喜丧节典,日常交往各种活动都可用,大的重到十多公斤几个人吃不完,小的像枣那么大一口一个。在农村流传着“有花馍就有事,有事就有花馍” ,从而形成了节日花馍、婚嫁花馍、寿诞花馍、丧葬花馍、上梁花馍、乔迁花馍等较为完整的花馍体系。花馍形成了独特的制做技艺,寓意喜庆吉祥、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等。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家每逢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还有日常的红白喜事农民们都要做花馍。许多农户凡遇到值得纪念或庆贺的事情,也要蒸花馍。遇什么事蒸什么花馍,老虎馍、狮子馍一般用于丧事,用它来纪念死去的亲人,是表示死者生前有一股虎气、狮威,以期望他的长存。石榴馍用于结婚,是希望新婚夫妇生活幸福、甜蜜,犹如吃甜石榴一样。寿桃馍用于给老人过生日,是希望老人长寿。枣山馍用于祭灶,是希望饭食美味可口,香甜如枣丰盛如山。正月十五做面盏,清明节捏面燕馍,七巧做巧花馍,寒食节上坟时做蛇盘馍以示消灾,做春燕馍表示春回大地。婴儿降生时,要蒸制小面虎一对,用红绳挂在孩子身上,以避邪恶。每种花馍都代表着不同的寓意,都体现了老百姓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母亲蒸花馍要用自家做得酵子,头一天先发一大盆面,放在温暖的地方,第二天面团变得很蓬松,里面充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洞儿,然后向面团里加少量面粉,把它揉得软硬适中,做花馍一定要把面揉得到位,面揉到了蒸出来的花馍不走样,看起来有神有态、活灵活现。那一年快过年时母亲、姐姐在家做花馍,母亲力气大揉面,姐姐技术熟练就由姐姐做花馍。我一开始觉得很新鲜,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帮着一起做。那年是马年我做了一匹马,用菜叶作耳朵,用花生作眼睛,用枣作嘴巴,看自己的作品我高兴坏了。花馍做好了,我们把它们放进蒸锅里蒸,30分钟以后揭开锅盖,一股香味扑面而来,花馍胖了许多,红枣油光发亮,好像一顶顶红帽子,又像一颗颗红珍珠。 细嚼一下花馍,便有面粉甜香裹紧了舌头,那个物质匮乏年代,吃花馍不能狼吞虎咽,那样很快就会吃完,要一下一下咬,小心翼翼地慢慢咽下。花馍有些花生、大枣等一类的点缀食物, 散发着诱人的香味。
有一年花馍蒸好母亲放上水果丁作点缀,咽下去一阵清凉便融入了我的心头,甜在嘴里黏住,慢慢仔细品感觉渗入到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身心一丝凉意,淡淡的带有丝丝香味。花馍美味儿在我的心里停驻,至今一下子就是三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