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的桂峰
□陈良锦
题记: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
袅袅的炊烟从桂峰升起,如水墨洒入湖面一样在空中淡淡散去,仿佛化成了天上的白云。
村后的山坡上,几缕阳光透过白云,照亮了桂峰的清晨。
那一刻,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桂峰熠熠生辉,30多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更被照了个亮堂。
我的心又一次感受到温暖,一种久违的感觉袭上心头。
在桂峰待的时间不长,却有不少值得怀念的温暖时光。
踏着夜色闻着桂香伴着小桥流水声,我和几位友人就这样投入了桂峰的怀抱。
好客的主人早已准备好佳肴和自酿的桂峰黄酒,而为了招待好我们,主人还请来了村中的长辈、亲戚还有旅游开发公司的老总。
来之前就听闻桂峰人不是客家人胜似客家人,果不其然。
轻尝桂峰黄酒,味醇、清爽、口感好。主人介绍说,桂峰黄酒色味香俱佳,3年以上陈酒,酒色金黄、清澈,无一点杂质,喝后口不干,头不疼。“尤溪桂峰黄酒酿造技艺”已列入第五批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但轻尝只有片刻的时光,很快,我便架不住入乡随俗的劝说,几大碗黄酒入肚。
这一夜,心醉了,但头真不疼。
桂峰美景或自然天成,或人工雕琢。最具有诗情画意的是位于村口处的“印桥皓月”。这里石砌古道和小桥流水相映成趣。
重阳过后的农历十六的夜晚八点多,皓月长空,徐徐清风,淙淙流水,我们坐在石印桥边上的一家酒肆如痴如醉。忘情的我们一时忘记了声音的分贝。
“朋友们,小点声哦,村中的老人要早睡。”酒肆的老板过来善意地提醒。
不好意思的我们马上停止了喧哗。
桂峰又恢复了宁静。
“厝厝均有文化,满街都是历史”。漫步桂峰村古意浓浓,它会让你觉得每个细节都值得思考,每一处都值得驻足。
在一条小巷,我看到一位村姑行走其中颇有诗情画意,忍不住掏出手机拍下画面。没曾想,这位村姑朝我径直走来,要看我手机。
“拍得不错,漂亮的照片才能发到网上去。”村姑看后笑着对我说。
在村中,其实还有许多温暖的片段:在村的入口,“桂峰晒秋”别有一番韵味,一位卖桂峰土特产的孕妇热情地为我们拍照,分文不取;在桂峰,赶早的我向偶遇的村民问路,他们热情地为我指路,一些村民甚至会和你聊桂峰,聊朱熹,聊蔡襄……
“一个常住人口只有一百多人的小村子,周末高峰期人流量达到二千多,那儿古民居的保护与开发,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都让我们叹为观止。”朋友在微信中这样说道。
我也在思索,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不少,为什么一些游客会不远千里来到桂峰寻找?除了欣赏古人的建筑智慧,是不是和我一样在这里嗅到了一种儿时农村的味道和久违的乡村气息?
英国作家杰里米·帕克斯曼认为,在英国人的脑海里,英国的灵魂在乡村。这位作者写过一本书,叫《英国人》。帕克斯曼说:英国人坚持认为他们不属于近在咫尺的城市,而属于相对远离自己的乡村,真正的英国人是个乡下人。英国的贵族对于乡村生活的热爱,对整个民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个真正的英国绅士,一定是热爱乡村野趣的。显然,不列颠人早已从人文社会意义上,意识到了城市的浮躁与喧嚣,乡村的安宁与稳定。如今,充满了田野气息的乡村风光依旧遍布英国各地,这在一个最早进行工业革命,又曾饱受环境污染之苦的国度,实在是一个惊人的奇迹。
几经风雨,繁华依旧。历经沧桑,淳朴依然。
不紧不慢修旧如旧,保护乡村的传统,恪守对教育对文化对历史的尊重,不让乡村在城镇化现代化商业化中迷失,这是现在的桂峰人努力的方向。
有些地方,人已离去心还停留;有些美景,望于眼而铭于心。
桂峰就是这样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