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的碎片上跳舞
---读牧夫先生《文明的碎片》
作者 | 清瘦的雨
和牧夫先生认识有两年多了,他留给我的最初印象是一个吟风诵月的雅士,后来感觉他更像一个忧国忧民的歌者。这个认识的过程,是通过读他的诗到后来静心读他的散文集《文明的碎片》慢慢有的。
在浮尘弥漫、物欲横流的时代,牧夫先生抒发着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尤其是对中华文化。无论是三国风云,还是唐宋烟雨,亦或明清悲喜,他都滔滔不绝,激情飞扬。他的散文集《文明的碎片》,就是最好的见证,就像文化舞台上一段水袖长舞,又像文化山谷里的一段碧水清音,给人以启迪,思索,又有些许的沉重,悲怆。
淡黄色的封面上,一个貌似碎纸片拼接起来的“文”字,使我的思绪有了瞬间的凝重和神思。
看他的简介:“生活在小人圈子里,不设防火墙,虽有感冒发烧,也奈我不得······在自我的意境中,有悲剧情怀。”脑海中不觉又浮现出他乐观的心态,以及遇事缜密的思维和雷厉风行的办事作风。
这本书里最让我一读再读地就是那几篇大散文《文化炼狱》、《两宋烟雨》、《长风浩然》、《风骨独秀》、《空山碧流》等,这又一次刷新我对他的敬仰。
喜欢读书的人,都喜欢读历史。对历史文化的吸纳并蓄,是丰富一个人知识储备,提高一个人知识涵养,扩大一个人见识格局的重要方面。其实简单来说,也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牧夫老师在历史文化的大洋中跋涉,借用他在序言中的话说:历史在文明的碎片上跳舞。在这样的“跳舞”中浸洇着文化的内核,他痴迷着,痛苦着,不能自拔。“我不敢走进它,不敢面对它······我又必须面对它,尽管我的感情是复杂的。······”(《文化炼狱》)
我对于中华文化的认识其实非常浅薄,偏喜欢文学方面,对于历史事件,皇权争斗,战争烟云,不太有兴趣。而他却常常在历史朝代的更替中,纵观整个朝代风云,纵观每个朝代民族文化的兴衰,尤其是站在现在经济蓬勃的时代制高点上回望,去触摸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文化发展的内核,民族英雄的忧国情思。不得不说,我要向老师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世界上迄今为止,有四大文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文明,以及长江黄河的华夏文明。在其他三种文明消失或褪化的情况下,华夏文明却经久不衰甚至更强,这不仅仅是长江黄河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更是因为华夏儿女继承发扬着华夏文化的精神,并一直从华夏文明的精神源核中汲取吸收着巨大的能量。
我们的文化力量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强大,中国的方块字诞生出两个世界级的文化独创品牌:一个是中华格律诗词,一个是汉字衍生出的书法。中华诗词成为世界文学艺术上的一座高峰,汉字书写成为书法艺术上的一座丰碑。但中华文化的繁荣,使我们更不能离开历史文化的土壤。孔子创立的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一部《道德经》和一部《庄子》为魂的道家文化,已成为整个世界的精神渊源,我们为此而骄傲而自豪。只是,在现如今这样热闹和煽情的时代,也很难再找到一点纯净的文化清泉。
牧夫先生在《空山碧流》中谈隐士文化时,讲到老子留下《道德经》后不知去向,避世归隐后出了道家文化,谈到李白“辞京还山,归隐泉林”,从而归隐出了山水文化。从他的字里行间,我感觉到了在面对尔虞我诈,名利当头的现实,牧夫先生内心的厌烦,抗拒和颇多无奈。
如何找到一方修身养性的净土?其实现代人都在苦苦的求索。虽然经济空前繁荣,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足,但是精神生活却空前贫瘠。孤独感,窒息感,充斥着每一个人的内心。生活压力,精神浮躁,心灵空虚,整个人生似乎都在一个欲望的河流上漂着,犹如无根的浮萍。
太多人想逃。即使去寺庙烧香拜佛,去布达拉宫朝圣,像这些公认为精神净土的地方,都充斥着物欲,我们又逃到哪里去。净土在哪里?我觉得,其实不必刻意地去寻找现实中的净土,真正的净土在自己的心里。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致虚极,守静笃”,面对诸多纷扰吵杂,心中无,则所有俗务都入不了心门, 心若静了,风又奈何?
一切“心静自然凉”。
书中又写了多篇散文随笔,让我又更多地了解了现实生活中的牧夫老师。但无论是书写厚重的历史文化,还是轻松的烟火人生,他的每一篇文章中都流露出柔软的情意和正直的性情。这可不仅仅有悲剧情怀,也兼具现实主义的浪漫情怀呢,再想起他虽然着便装,但依然散发着军人气宇轩昂的凛然气息的身影,不自觉地又笑了。
看着这文化山谷中的淙淙碧流,一曲清音袅袅而来,不知不觉与红尘又慢慢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