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父亲对母亲的的浓厚感情而深深感动,那一碗浓香的丸子汤饱含了父亲多少的期翼和希望!
为了使母亲早日康复,他每天带着她去做康复治疗。父亲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按照医生教给的手法给母亲按摩,从头一直到脚。他把那只紧握的拳头掰开
,先搓手心,再把手指一个一个去搓去揉。然后拉住胳膊轻轻做屈伸和画圆,活动肘关节和肩关节。腿就更费劲了。父亲站在床边,一只手放在小腿弯处,
另一只手顶住脚后跟,两只手同时用力,把母亲的腿蜷起、伸直、再蜷起、再伸直……父亲有一个小本子,
上面密密麻麻记录了他从各种报刊上摘抄的有关心脑血管病的知识。他还专门订阅了医学报纸,看到有介绍心脑血管方面的药他就仔细研究里面的配方,
查阅相关资料,咨询医生,然后挑选最好最适合母亲的药。父亲现在不仅成了按摩高手,而且都快成了心脑血管病方面的专家。
父亲从来不怕麻烦,遇到好的配方他就去抓药,我们都说“让医院熬好,回来喝的时候加热就行了”,可他坚持自己熬,
因为他听说沙锅熬出来的药效果会更好。他守在炉火旁,熬到刚好剩下半碗汤汁。那些日子,家里总是飘荡着浓浓的药香。
母亲每次喝药时都皱起眉头闭紧嘴巴,摇着头表示不喝,我女儿有时候在跟前,会拍着巴掌笑“姥姥还跟姥爷撒娇呢!”父亲便笑,
自己先喝一口,哄她说“一点儿都不苦”,母亲才会端起碗乖乖把药喝下去。父亲呵护着母亲,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最难得的是十年过去了,
他没有丝毫的厌烦。母亲有时候冲他发脾气,他呵呵一笑了之。真不知道父亲从哪里来的这么好的耐心!
但在母亲走路锻炼这点上,父亲要求得近乎苛刻。着实说,看到母亲走路困难的样子我们几个做儿女的都觉得心疼,可父亲说只有坚持走,
才不会永远坐在轮椅上。他在阳台上焊了栏杆,这样母亲可以扶着栏杆锻炼。到了公园,他搀扶着母亲走。这些成为每天必须完成的功课。
所以直到现在,母亲都可以拄着拐杖慢慢走。
除了冬天最冷的时候,每天,他都推着母亲去公园散心。亮点是父亲带的包,水自然是不能少的,而且他总能像变魔术似的,拿出各种应季瓜果来。
西红柿、黄瓜、苹果、梨、桃、香蕉……不过两个小时的时间,瓜果却必须有。十年了,父亲的包用坏了好几个,里面的东西却一如从前。
父亲是重情之人。他时常对我们说:“你娘不容易!”的确如父亲所说,那时父亲远在几十公里之外的矿区工作,
母亲不仅要照顾双方老人,还要抚养孩子,操持家务,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记得那年家里盖房,母亲跑前跑后联系建筑商,
为了省钱,像水泥、钢筋等等她都自己雇车去买。那时候门店不像现在这样遍地开花,买材料要到很远的地方,有的甚至凭票才能购买。
有一次母亲雇了大货车拉了一车钢筋,回来的路上雨越下越大,天空迅速暗下来。在转弯时,司机一时没有掌握好方向盘,车身又重,车翻到了路沟里。
满头满脸都是血的母亲从碎了的车窗户爬了出来,跑到路边求救,被过路的人发现,母亲他们才得以及时获救。
但母亲事后对于她是如何从车里出来又是如何得救却盲然不知。父亲得到信急急忙忙从外地赶回来,看到躺在医院病床上浑身缠满纱布的母亲
,他的眼里噙满了泪水。他常常觉得自己亏欠了母亲。我也就理解了当初父亲为什么毅然决然放弃大好前程回来了。
在公园陪父母的时候,也有好几对夫妻,都是一方患病,另一方陪着,小心翼翼地搀扶着锻炼康复。
其中有一对老夫妻,丈夫80岁,妻子也已83岁,妻子患病多年,行走不便,思维也有些迟钝,丈夫便骑着电动三轮车每天带着老妻出来散心。
直到老妻去世,别人都说他解脱了,可他说,没了她,回到家总觉得缺了什么,我情愿每天照顾她,只要她在,再忙再累也愿意。
当很多人哀叹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时,我摇头反驳。因为我想起父亲,想起公园里的那些叔伯阿婶,
他们在我心目中已经成为爱情之上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