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印心·学而篇第1章【论语的前三句话到底怎么理解才能用得上】

论语印心·学而篇第1章【论语的前三句话到底怎么理解才能用得上】

2017-06-06    10'28''

主播: 恩悦书院

211 7

介绍:
學而第一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疏】   學者,夫子之所以異於人者,夫子之所以成就,《論語》之所以貴重者也。   夫子所謂學者,非學問而已。故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6-13);故夫子慨嘆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14-24) ;故夫子再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1-6)。學文之事,猶為餘事。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1-14)。好學者,不在文字記問,在做人、做事也。至此,方可知夫子贊顔回好學,為其“不遷怒、不貳過”(6-3),而非若子夏之“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19-5)。《中庸》謂“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乃夫子所謂之學,凡不能行之知不必學、亦不謂學,未能篤行亦不謂學。   時者,非春夏秋冬、亦非晨昏定課,乃篤行之時也。是故,學忍者,怒時學;學細心者,煩躁不耐時學;學度量,難忍之時學。   進德修業,時習而有所進,斯乃大悅。否則,不時複習,多感煩躁,悅自何來?   同門曰朋,同志曰友。進德修業,自我升進,有不得穿破之苦,有無處下手之惱,有不能定奪之惑。非同門,雖可切磋,路數不同,仍有不易借鏡與下手之難。同門師兄弟之切磋琢磨,則有大旱望雲霓之樂。此樂,非用功者不知也;此樂,僅師父之點撥去惑可比。然師兄弟切磋之機緣遠大於師父,況有師父不在之日。   此朋自遠方來,非順道而來,專程為切磋琢磨而來也。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9-30)。同門而可切磋者亦不多矣,況不同門者?有朋自遠方來切磋琢磨,可不樂乎?於用功者,少有逾於此樂者。   所謂體會,只可印證,只可印心,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未可強以致之。切磋琢磨,人會然於心,故可樂;人不知、不以為然,亦無可慍。求之在己,用力於心,無求於人,斯為君子。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14-24)亦此事也。   學而時習、切磋、不慍乃論學習一事。自學、切磋、教人,層層漸進,非三事也。 【鈔】   孔夫子最突出的特質,不是他聰明,也不是他有智慧,是他知天命以後百折不回的努力,與特別的好學。   孔夫子所謂“學”、所謂“學問”,不是“知識”,是“智慧”、是知道“安身立命”之處、是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夫子會對子夏說:“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所以夫子也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學文”之事,都是學會了孝順、友愛、信義等等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後的事。另外一章孔子就非常直接了當的說了:“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好學,不在文字記問,在做人、做事也。瞭解了這個脈絡,才能瞭解爲什麽孔子弟子這麼多人,魯哀公問他,他所有的弟子中有誰好學,孔子說,只有顔回好學。而顔回的好學不在讀書、記誦,而是在“不遷怒、不貳過”。《中庸》裏說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這才是孔子真正所謂的學問。是學問,就要能用在自己身上。   歷來講這一章的三句話,幾乎都是獨立的三章。也就是說,“時習”、“有朋自遠方來”、與“人不知而不慍”這三句,說不出一個脈絡。《論語》是孔子與弟子之間的對答,旁邊的人記下來的。當時,有個人問孔子某件事情,孔子回答了這三句話。這三句話一口氣說出來,是回答一個問題。因此,這三句話是有個中心思想貫通的。   “時習”如果解釋成“反復練習”,很多時候是很枯燥的,感覺不出特別的喜悅。我認為最好的解釋是“因時而習”。譬如說我們要練習耐性,在不耐煩的時候,那才是學習的“時機點”。警覺到自己該學習耐性,然後努力在自己不耐煩的時候警覺、練習、進步,那才是真正的喜悅。其他,練習傾聽、容忍、堅強、孝順、… 等等,都有它的時機。這才是“時習”的真正意義,也才是孔子生活中學習的根本道理。否則,一般說反反覆覆地練習,其實大部份時候都是很枯、無趣的,大部份的時候是不悅的,不是嗎?   “朋友”兩個字的解釋,各有它纖細的不同。志同道合的人是“友”,同門師兄弟姐妹是“朋”。一個人若是不認真,那就根本沒啥討論頭。一個人若是認真學習某樁事情、某個技術、某個思想等等,一定會有學習上的關卡。這個時候,如果師父在身邊當然最好。但是大部份的時候,師父不在身邊,於是就只有同門師兄弟姐妹切磋琢磨了。譬如說,學習打陳式太極拳,有某個動作或應用,一直抓不到訣竅。去跟學楊氏太極的門人討論,招式不同,難於搔到癢處。甚至問其他學陳氏太極的門人也不行,因為師父不同,打法不同,拳架子的名稱雖然一樣,打法還是就不一樣。就只有同一個師父、同一個門派的師兄弟姐妹才能切磋琢磨得深入、痛快、搔到癢處。因此,這“有朋自遠方來”是說“切磋琢磨”。這遠方來的朋友,可不是順道而來,是專為尋求答案,找自己來的。能夠跟自己相當的師兄弟姐妹切磋,能夠互相討論多年來自己跨越不過的關卡,能把自己多年來的心得想法讓同門師兄弟姐妹印證,這可是非常大的快樂。真正用功的,必然有這種體會。   在切磋琢磨或是跟別人討論的過程中,自己把多年精要的心得和盤托出,人家似乎還不太同意,自己也不會不高興。這就是“人不知而不慍者,不亦君子乎”的意思。自己滿心熱誠將自己引以為傲的心得跟人說,卻得到一副不以為然的回應,能維持心裡不惱,這還真得有君子功夫不可。   因此,這一章三句話,一個脈絡,就是“學習”:自己練習,跟人切磋琢磨,教導人家,三個層次。   《論語》開宗明義,就是談學習。這是人之初就該有的態度,也是人到最後一天還應該保持的態度。 ###作者:尹建维 朗读:罗宇星 想了解更多,请加微信公众号“恩悦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