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印心·学而篇·第6至10章(慎终追远是最合乎人性的政治智慧)

论语印心·学而篇·第6至10章(慎终追远是最合乎人性的政治智慧)

2017-06-25    12'45''

主播: 恩悦书院

115 9

介绍: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疏】   與前有子“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1-2)合看。   終日忙碌、鎮日工作學習,心中之主不可棄,是故夫子曰“無終食之間違仁”(4-5),是故夫子曰“而親仁”。然此親仁亦有親師取友之義,見“工欲善其事”(15-10)章。   雖曰“文質彬彬,然後君子”(6-18),然須先培本,後參學。 【鈔】   前面有子說到“其為人也孝弟”跟此章互相呼應,但孔子在這裡說的更清楚。有孝,才能弟。出外跟朋友交往,則需要有信。能跟人以信交往了,還要更進一步愛人。這跟《大學之道》的“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是一個脈絡。先把自己整理清楚了,再幫助別人,幫助全天下的人。孔子說“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6-30),說“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4-43),說“誠者,非誠己而已也,所以誠物也。”(《中庸》)也都是一個脈絡。   這“文”,可不是文章、文字而已。深一層來說,這“文”,是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只有本質善良,不學習,沒有深度、沒有方法、沒有遠見,是無法兼善天下的。但是要兼善天下,得先把自己整理清楚了才行。 這些才是聖人們反反復復教我們的,也是我們真正應該努力學習的。否則,只認得幾個字,會作幾篇文章,會吟幾首詩詞,那就浪費了聖人的教導,浪費了寶貴的生命。 (1-7)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疏】   故知孔門之學,做人、做事為重,知識、技藝之事次之。曾子、子夏不約而同皆曰“言而有信”(1-4),是亦夫子當日教學於“信”異常重視之旁證。   子夏雖極言修身之重,然學,更有超乎己身者。否則,個人潔淨至極,與人無涉,亦只一不害人之累贅而已。 【鈔】   人活著爲什麽?不就是要完成自我、提升自我嗎?怎麼完成自我、提升自我?不就是學習 。所謂“下學而上達” (14-36),不就是從修養自己開始,然後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大度、越來越圓融?最終以救度天下來實踐、來完成的嗎?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疏】   人之輕己,因不自重。自重,深刻,方能不怒而威。   不固作牢固解,甚佳。所學者何?做人做事為首。不自重,聖人之教僅以文章待之,則行為輕浮,終不得聖人之旨,所學無得而牢固。   不固作固陋解,亦甚佳,因人即令天生質美,仍需學習方能度大、深刻、而不固陋。   友者,乃動詞,非名詞。雖子夏、子張有動、名詞之辯(19-3),然觀“子貢問為仁”章(15-10)可知夫子之意在進德修業,必為動詞解。再參照 “毋友不如己者” (9-25),“毋”為副詞,此“友”為動詞明矣。   雖曰毋友不如己者,然必不拒人千里之外,他人以禮求教、求救於我,斷無拒人之理,原不在友不友也。友為動詞,毫無托大之意。   讀《論語》須於因中讀、行中看,少自果中解、理中會。讀聖賢書未能實踐,豈非空來一生?友作名詞解,不犯人,無差謬,四平八穩,當然如此,讀若無讀,豈非冤枉? 【鈔】   生命誠然太珍貴,不容絲毫浪費。生命有其與生俱來的意義和目的。生命在實踐自己、完成自己、提升自己,否則白來人世一遭。人生一世數十寒暑,要尋找、發現、並完成自己與生俱來的意義和目的需要花非常大的努力和功夫,哪有閒時間呼朋喚友、吃喝嬉戲?需要盡全力親師取友、學習進步,當然要去找比自己高明的人請教,當然不主動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   人爲什麽要交朋友?絕不是吃喝玩樂。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12-24)。開始的時候,是互相學習,然後是一起成就生命。不論哪一個角度,都不會是隨意而不選擇的結交朋友。 (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疏】   人知感恩,及於先祖,民德焉得不厚?   儒家於人情根本當然之處立教,終至社會禮法、國家制度皆以此為本,實亦最高明政治手段。儒家之教,深矣、至矣,不可輕忽錯過。金玉珠寶本成串,奈何今日散一地?為政者,不知寶山即在足底,直令祖先唏噓太息。   人能感恩,社會必日漸淳厚、日趨和諧,因人之一生受父母養育、社會幫助、政府保護、朋友提攜之處甚多。能感恩,自然和諧。感恩,自孝順始,至慎終追遠而化之。以社會教化而言,欲人人孝順,除耳提面命、處處強調外,亦須有方法。祭祀,看似繁文縟節,然其慎重其事,追懷先人、感恩知恩、人之真性情於不覺之中提撕,非我等下根劣器所能知聖人設教立禮之深智。   歷代朝廷,有封誥之典、諡號之禮。官員身後封號乃永世榮辱,令官員重身後令名,則謹於身前操守功勳。此亦慎終追遠之意。   欲復興弘揚中華文化,首在正禮法! 【鈔】   一個感恩的社會,才是一個和諧的社會。於是,高明的政治智慧就在讓人民能夠感恩。要使人能長久感恩,且世世代代如此,不從人心最根本處下功夫,只憑宣傳是不可能達到的。這“慎終追遠”就是最合乎人性、最高明的政治智慧。   祭祀,看似繁文縟節,但對過世人的尊重、對生命的重視、對先人的追思,看在後人眼裡,自自然然在不知不覺中對無限生命承認與慎重。中國古人有最高的智慧,不藉宗教,可以達成無限生命的體認與圓融。佛法傳入中國,歷代祖師亦可從宗教轉化為哲學的深刻與圓融。   中國古聖先賢如此高明,我們後世子孫怎可不努力學習、傳承、並發揚光大之?要建立一個和諧社會,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首先就需要恢復禮法! (1-10)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歟?抑與之歟?”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歟!” 【疏】   夫子風塵僕僕於道,欲尋良機,然少助手。惜乎子貢過於年少,去孔子太遠,難助其大業。雖曰“溫、良、恭、儉、讓以得之”,思之心酸矣。 【鈔】   子貢善於辭令。說是“溫、良、恭、儉、讓以得之”,但還是孔子求之。孔子若有像“狡兔三窟”故事中的馮諼這種人幫孟嘗君恢復相位,有可能在當世就能得到他想要的平臺。子貢應該有這個才幹,可惜他小孔子四十四歲。當時年紀太輕,無法幫上大忙。   固然孔子在五十歲以前,沒有想出來做官,因此沒有培養可以幫著他的弟子助手、沒有培養他的團隊。這也是天意,無法強求。 ###作者:恩悦书院山长 尹建维先生 朗读:罗宇星同学 更多内容请关注恩悦书院微信公众号“恩悦书院”,感谢您的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