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印心·学而篇·第11至14章(念旧的人都忠厚,不念旧的人反之)

论语印心·学而篇·第11至14章(念旧的人都忠厚,不念旧的人反之)

2017-07-01    11'14''

主播: 恩悦书院

172 8

介绍:
(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疏】   子曰:“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8-2)遺故舊,已不智,更無視父之苦心與成法,亦不孝。   此以父有道而言。否則,速改之也。   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18-10)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19-18)   皆同一脈絡。 【鈔】   和諧社會不是僵化,但是一定尊重人。老臣、老人、祖先成法輕易丟棄,喪失人心,除了不孝以外,更是不智。   念舊的人都忠厚。不念舊的人反之。跟翻臉不認人的人長期工作,不安全是不是? (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疏】   譬若詩詞。不有平仄韻律,雖亦有佳作,然屬個人天賦。知平仄韻律,雖中人之資,其作亦可吟之有味。不有平仄韻律,尤難詩詞酬作應對,恰所謂“不以‘韻’節之,亦不可行也”。無禮,則少優雅和諧,難於酬對。   禮者,夫子念茲在茲所欲行於天下者也,中國所異於他國者。西歐列國非不有禮儀,然未有以禮治國者。中國之禮及於生活全部,亦為政治教化之儀軌,心靈純正之憑借。現今以刑法治國,何以至此?差之遠矣。子曰: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2-3)。惜乎子孫不肖,不知恪守祖先優秀教化。如今禮壞樂崩,斲傷殆盡,惜乎!痛乎!設禮立教乃今日為政者之首要課題也。 【鈔】   中國一向以“情”、“理”、“法”的優先次序治國。許多人以為不好,認為外國以“法”、“理”、“情”的次序治國才好。這真是太膚淺了。治國重情,不代表不重法,而是在法之上,有比法更重要的東西。這在後面還會發揮討論。   以法治國,就如孔子所說的“民免而無恥”,要能夠以禮治國,社會才能優雅而和諧。中國的禮教是如此地高明,讓人事事物物有所遵循,同時藉由禮法的行動與規範,而可以讓人打從心裡就已和諧優雅。這是多高明的智慧?就像運動,用器械做操是運動,打拳、跳舞也是運動。但是打拳、跳舞的同時,也怡養了人的性情,這就更高明一層了。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能夠設立一個“禮部”。不是引領外交禮儀的“禮儀司”,而是切切實實規範國人生活方方面面的禮儀、禮教。 (1-13)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疏】   一解:信而不近於義,必難踐其言;恭而不近於禮,亦有取辱之時;凡事不失其所當親近之正,則亦可有所把持、歸依矣。   所謂“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13-19)者,不知大義所在也。   二解:人不知義之旨為何,能信、言可復則近義矣。人不知禮之恰當,能恭、能遠恥辱,斯近禮矣。有子此“不失其親,亦可宗也”,為其前“君子務本、本立道生”(1-2)之應用。能自相近處、簡單處入手,道自生矣!   若取第一解,謂恭而無禮而取辱,非通理。子曰:“恭而無禮則勞”(8-2)為是。且“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句,與前二句不相類比,竊私善第二解。 【鈔】   這一章,傳統的解釋都不能說服我。《疏》裏面的第二解,是我個人的悟處與體會:   學問,在實踐。實踐,由易簡、由相近之處入手。通篇《論語》,孔子說“義”,但從未有明確之定義。義不義,須有智慧才能抓住重點。在還沒有深刻智慧之前,先就守信。能守信,就接近義了。同樣的道理,我們經常不知道什麽是合適的禮節,但能抓住恭敬,大約也就不會錯太多了。這由易簡、由相近之處入手的原則就是有子說的“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疏】   夫子好學,原不在閉門讀書。觀此章,明矣。   人生首要大事,在得師。父母者,肉身出處;師父者,法身慧命之再生父母。親師取友,乃人生不可或有稍懈之功課。   至不知之地,尋嚮導,人以為當然。我等今日不知明日事,未來皆為未至之地,何不尋嚮導師父?身有疾病,不尋醫用藥,人以為愚。我等皆渾噩度日,若有惡疾,不知速尋明師妥為指點,豈非更愚?   “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者,心繋道上。“敏”者,“勤快”之意,非才思敏捷之謂,可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12-1)、“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12-2)證知。   親師取友之道正在此章。 【鈔】   一個人若是不認真,那就沒什麼好談了。若是一個人認真了,他成就的高低決定在他所遇見的師父。學習技藝如此,學問如此,生命更是如此。因此,人生最重要的第一件事,就是尋找自己的師父。   很多人問,師父在哪兒?怎麼找?   首先,要真正體會師父的重要,要把師父看得比自己生命還重要。不是嗎?沒有師父的教導,沒有自己的法身慧命,有個會呼吸、會吃飯的軀殼,跟行屍走肉差不多。師父,就是自己的生命,就是比自己生命還重要。   有了這個重要的認識,然後做好弟子該做的事情,到處虛心、誠懇請教,師父會來的。這一章,就是做好弟子,尋找師父的做法。   天下有功夫的師父,最大的痛苦就是找不到傳人。從孟子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為人生一大樂,也可間接證知。任何時代,都有好師父,但是好弟子難尋。真有好弟子,是師父法身慧命的傳人,哪有不耐心等候、不耐心培養、不傾心以教的? ###作者:恩悦书院山长 尹建维先生 朗读:罗宇星同学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恩悦书院”,感谢您的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