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疏】
有善心,無善行,雖有還無。有善心,動之以行為,行為不當,不可謂真善。有孝心,有孝行,方可謂孝。孝行不當,亦非真孝。禮也者,行為準則也,惜乎喪之今日。
【鈔】
有心的人多,能有行動的少。有行動的也有,能有效的少。孝順,是心意,也是行動。要行動恰當,才完善、完美。否則,粗魯的言行,不恰當的對待,甚至不合宜的禮儀,雖心裡想孝順,可能適得其反。
像葬禮,事關死後靈魂的對待。我們可能不相信死後的靈魂等等,但生命不因為我們的不相信而改變,父母的靈魂可能因為我們的不相信而不安。依據聖人所製作的禮儀,比我們一廂情願的作法會恰當很多。
(2-6)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疏】
幼時,憂身有疾;長時,憂心有疾。父母無時不憂其子,唯達天知命,俯仰無愧於天地,心無疾,庶幾可謂孝矣。
【鈔】
能作個頂天立地、救度天下的人才能真正完全免除父母的憂慮,也才能讓父母覺得光榮。
(2-7)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疏】
人不知命,不知為何存活天地之間,何異犬馬?
【鈔】
人之異於禽獸,在於有本能,還能提升。除了提升自己的理性,更要提升自己的靈性。知道道理只是理性,要能夠讓自己、讓父母、讓世界更和諧、更道德、更完美,這才是靈性的提升。
在這裡,孔子只用最基本的人與禽獸對父母的差別來告誡我們,只是從理性上告訴我們要尊敬父母。更進一步,要讓自己從德性上、從靈性上提升,從而兼善天下,這才是真正的孝敬父母。
(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疏】
《華嚴經》:“忘失菩提心,所行諸善,是諸魔業。” 無心之善,若夢遊之行,殊無意義也。
子夏問孝,夫子答以弟子。故知師亦父也。
【鈔】
從這一章可以看出,對待師父,也是“孝行”。也就是說,對待朋友要信,對待長官要忠,對待下屬、晚輩要慈,對待父母、還有師父要孝。
父母生我肉身生命,師父生我法身生命,都是大恩人,都該孝順。老師和師父是不同的。韓愈說的“傳道、授業、解惑”比較偏屬於教導的老師的功能。老師教了,做是學生自己做,老師對學生發展的後果沒有承諾的責任。師父,則像醫生一樣要矯正自己生命的偏差,要讓自己能活在道業裏,跟互相承諾不夠,只講講道理的老師是不一樣的。
(2-9)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疏】
弟子是難得弟子,師是曠世人師。學習不在經典、文字,在篤行。教育亦在弟子行為、氣質得受用。師父暗中觀察弟子行為,是真關心、真教育。弟子心領神會,於行動中且更能舉一反三而發揮,乃真學習。
夫子不喜巧言可知,夫子亦不喜多言之人。不在言多必失,在言多則行難顧。未能言行兼顧,寧可寡言敏事,可成大事。今日所謂自我推銷時代,難怪淺薄、輕浮、難托以大事。
【鈔】
目前這個時代講究自我推銷。不會說,似乎會喪失很多機會。但是生命不是以會不會說來決定的,生命是做出來的。會說不是問題,好說是問題。但是會說而能不好說,這可是不容易的境界。好說,就如孟子所說的“放心”,整個人的心是在外面,功夫難於累積,更難得深刻。
顏淵不多話,只專心聽師長的教導,然後努力去實踐。這是他好學之處,也是孔子稱讚他、希望所有學生做到之處。孔子至聖先師,不是道理講完就下課了,看到弟子直點頭,從不問問題,不知道是真懂還是裝懂,於是暗中注意學生的行動。看到顏淵可以把他說的道理做出來,孔子稱讚顏淵不是傻子、不是裝懂。這也就可以看出真正的師父是怎麼帶弟子的。這才是“至聖先師”的行跡。
(2-10)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疏】
所安者,非心安之謂,乃平日安心之處也。
【鈔】
與人交往,可以蒙蔽別人幾個月,難騙人幾年。有人被蒙蔽幾年,那就是自己的不是了,是自己不能善於觀察人,是自己惑於情而根本沒有去觀察。
(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疏】
知新需溫故,方可成體系。
【鈔】
學問成了體系,舊事也有了新意。
不成體系的學問,只是知識的堆砌而已。
(2-12) 子曰:“君子不器。”
【疏】
古人儒將,因緣際會,書生帶兵,多勝武夫。近世毛澤東非軍校畢業,千古兵聖,豈非君子不器?凡事由器而入,由不器而出。若未能知器外之理事,終是庸器!
【鈔】
時下“專才”、“通才”的討論,似乎都有點跑題了。
所謂“專才”是說專業技術。人擁有技術能力,並不就因此能成大事,仍然需要有洞燭機先的智慧、與人共事的能力、善良的品格、堅毅性格等等才能統領大眾,成就大事。這些智慧、能力、品格、性格等等不到個境界,任何人都只是“器”。而這些品質都需要從“器”的使用與練習、磨練才能學到、深入、與優化。
任何能力,任何造福眾人的事情,都需要有施展與實踐的載體,這就是“器”。任何人的學習,就是要從器的使用與實踐中,去學習到“非器”的品質,才能成大事,所以“君子不器”。
###作者:恩悦书院山长 尹建维先生 朗读:罗宇星同学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恩悦书院”,感谢您的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