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印心·八佾篇·第5至10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论语印心·八佾篇·第5至10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2017-08-07    12'12''

主播: 恩悦书院

173 9

介绍:
(3-5)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歟?”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疏】   觀“季氏有事於顓臾”章(16-1),知冉有不得夫子之旨。雖不能救,仍需試之。子謂子路事君之道“勿欺也,而犯之。”(14-22)。交友尚且“忠告而善道之”(12-23),何況事君?“不可則止”,但不可不告。所謂力不足者,中道而廢。否則,為具臣矣(11-21)。 【鈔】   讀這一章,可以體會到千秋萬代以來,老師對弟子們的無奈。冉有還算是孔子不錯的弟子,也就是這麼個程度,又能怎麼樣呢?很多人說找不到好老師。其實,找好弟子要比找好老師要難上更多倍。 (3-6)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疏】   《孔子世家》:“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奔逸絕塵,則回瞠乎後矣!”是顔回與夫子爭。觀顏淵喟然嘆章(9-11),亦可知顔回努力與夫子爭。再觀“回也非助我”章(11-4),可知夫子無時無地不學,亦自弟子處學習。師父弟子道業相助、相扶、相持、相爭,其爭也欣喜,其爭也和諧。是爭,猶若不爭,爭勝不爭。射也者,切磋琢磨,進退上下以禮、和諧,爭若不爭,爭勝不爭。禮也者,其美如此。 【鈔】   這一章,年輕的時候讀不懂,現在讀起來,覺得特別地美。   顏淵是孔子最好的弟子。我認為,顔回在心裡,一直想跟老師比賽,一直想要追上老師。這從《孔子世家》“亦步亦趨”這句話,可以體會出來。也可以從“顏淵喟然歎曰”這一章體會出來。顏淵一直想跟老師比賽,比呀比的,最後發現無論怎麼努力,自己還是差了老師一大截,於是心悅誠服,喟然而嘆。“顏淵喟然歎曰”這一章,是我所見過最美的稱讚文章。這是發自肺腑,心悅誠服地讚美,這是老師也一直希望弟子能跟上他,傾囊以授之後,弟子心悅誠服地認輸。顏淵跟老師比賽,老師何嘗不是隨時隨地注意自己的進步,因此孔子也希望從弟子身上學到一些東西。老子曰:“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壞學生,正是好老師的進步機會。顏淵太好,孔子因此從他身上進步不多,他也竟然感歎:“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悅。”(11-4)   孔子跟顏淵之間的比賽,是競爭,還是不是競爭?   君子有什麽好爭的呢?若是要爭,就在進德修業上競爭,就在切磋琢磨上競爭,互相禮讓,又互相切磋希望能比對方好。說是競爭,也是君子之爭。   這是多美的境界?只有不斷學習、切磋、提升,不斷進步,才能有這種開放的胸懷,優雅的境界。 (3-7)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疏】   繪事後素,即“行有餘力,則以學文”(1-6)之意。   明末僧人蕅益大師於此章,有超人意表之見:   “素以為絢。謂倩盼是天成之美。不假脂粉。自稱絕色也。人巧終遜天工。故曰繪事後素。後者。落在第二義之謂。非素質後加五采之解。禮後乎者。直斥後進之禮為不足貴。亦非先後之後。”   謂“素”為天真之意,“後”者,落後之意。意味雕琢永不勝天真。   此注甚美,然恐非夫子本意。   無倩笑不巧,不盼目不美,是為蕅益大師之意,然“素以為絢”則道盡夫子“文質彬彬”(6-18)學習之旨。 【鈔】   明朝末年的蕅益大師注解這一章非常美。但是,我從整個孔子《論語》脈絡,和孔子對弟子而言的境界來判斷,應該還是傳統的解釋對。也就是說,要畫畫,在報紙上畫,是永遠不可能畫得好的。畫畫,只能在白紙上畫。因此,“繪”畫這回“事”,是要先有“白”紙之“後”的事情。也就是說,人要先培養出純正的人格、道德,然後再談學問。也就是“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意思。“禮後乎?”也就是“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鍾鼓云乎哉!”(17-11)的意思。 (3-8)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疏】   彎弓射箭,落點可期。事必有理,理必有事。因果事理,凡夫昏昧不見,智者若觀掌。 【鈔】   有事,必有理。有智慧的人,可以說出這個道理。一般人,雖然說不出道理,但只要按著古聖先賢的話去做,也就不會出什麽大錯。這就是爲什麽“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3-9)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疏】   以嬉鬧為幽默,且自以為風雅者,實不堪入耳、不堪入目。此夫子不堪禘禮自灌而往者之心情也。 【鈔】   跟俗氣的人在一起,的確很難過。但是,自認清高的人,更讓人受不了。俗也罷,自認清高也罷,讓人受不了之處,都在於“自以為是”。因此,可以這麼說,“自以為是”是最大的醜陋。   讀書人最讓人,或者說,最讓我受不了的是,議論是非,但是自己不去承擔、去努力自己所議論的事。   孔子這一章,對禮的失真,非常傷心,但是孔子一直努力設法找機會建立一個“禮”的邦國。即使找不到這個機會,他還是刪訂“禮經”以待來者。這才是一個負責的態度。這才是有擔當的態度。 (3-10)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疏】   身教勝於言教,不言之教更勝於言教。 【鈔】   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孔子一生的政治理念都包含在《春秋》這部經裏,所以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但是,“貶諸侯、討大夫”則是天子之事,不是孔子的身份該說、該做的。甚至在《春秋》裏,孔子還“譏天子”。對於提倡“尊王”道統的孔子,這是大逆不道的。尤其孔子自己在《春秋》裏,提出“為尊者諱、為賢者諱、為親者諱”的道理,但是他自己又犯了他自己說的話,因此“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另外,《春秋》筆法,以爵位升降來品評人事。爵位升降,乃天子之權,孔子雖然只是寫書,但是他這樣做,仍然是“僭越”,仍然是不對。   有許多話,因為身份的緣故,只能不講,然而不講,也是不言之教。這就是中國人對身份、定位的慎重與深刻。然而孔子春秋時代,所有關係都混亂了,爲了“撥亂反正”,《春秋》是劃時代的“正名”,孔子又不得不隱晦地說。因此才有所謂“春秋筆法”,所以才需要“公羊傳”來說明。這是孔子不得已的苦心。這也才是智慧與深刻的現身說法。 ###作者:恩悦书院山长 尹建维先生 朗读:罗宇星同学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恩悦书院”,感谢您的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