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第四
(4-1)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疏】
老子亦曰:“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孰謂老子無為?夫子《論語》之智,正而顯,老子之智,則反而隱。老子曰:“建德若偷。”以予觀之,老子之有為不下夫子。注老子最善本,莫若《四書》;注《四書》最善本,則莫若《道德經》。
【鈔】
很多人認為老子“無為”,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讓自己沒事就是清靜。認為老子“絕聖棄智”,不要用心智。這是天大的錯誤。如果老子沒智慧,我說過,怎麼可能寫出這麼充滿智慧的《道德經》?就坐在那裡冥想,就想出來了?像這一段:“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對事情沒有深刻的認識與完善的處理能力,怎麼講得出來?怎麼可能什麽都不想、不做?《道德經》的“道德”二字,我認為老子自己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這一段文注解的最好。講“德畜之”,就是要畜德,是要努力去積蓄,哪是無為?後面就講得更清楚了:“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說“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豈是毫不花工夫,坐在那裡想就有的了的?這哪是無為?老子說“建德若偷”。我在演講的時候,經常問大家,這是什麽意思?出乎我意料之外,講過不下數十場,竟然沒有人答對過。這“建德若偷”就是積陰德的意思。建立德行,還別讓人知道,就像小偷不讓人家知道一樣。這豈不是比孔子還積極?
別把自己看得那麼偉大。除非到了“成德”的時候,才大概能夠“磨而不磷”、“涅而不緇”,不受外面的影響。在那之前,人都會受環境的影響的。因此,要親師擇友,因此要“里仁為美”。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疏】
子曰:“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17-8)。真智者必仁。非但己仁,且能利仁。夫子之最高修養不在仁、在智。
【鈔】
有仁德的人,心中自有一股和氣,源源不絕,不待外求,因此外面的境界與狀況即使不好,也能夠自得。要靠外面的環境來支持自己的人,快樂永遠是暫時的。
每個人都是圓滿具足的,不假外求。孔子這麼講,釋迦這麼講,老子也這麼講。
但是,這還只是初步。除了自己要圓滿具足,還要設法讓別人也圓滿具足,這就需要智慧。所以,“知者利仁”。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疏】
“雷霆和雨露,一例是春風。”
【鈔】
不是真正為對方著想,說什麼話,做什麽事,都沒太大意義。這一章,跟孔子講“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15-8)意義是一樣的,要以對方受益為依歸。
(4-4)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疏】
茍志於仁矣,雖未成德,不為天子,已是太子。菩提心一發,預入聖流,必成正果。
【鈔】
一旦一個人努力向上,希望自是無窮。目前的缺失都是暫時的,那還有什麽好指責的呢。
(4-5)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疏】
貧賤,正是勵德磨石,開悟之機,焉可去?富貴,有天命,不以其道,得之必禍,故不處。
《論語》乃弟子與夫子對答錄。夫子為弟子而說,意深旨淺。夫子欲人人成聖賢,正答意顯。且夫子欲以禮樂治天下,故重名。自修,不可重名。
非惟不可終食之間違仁,念念之間須以仁為度。
【鈔】
君子愛財,求之有道。
爲什麽要當君子?因為當小人不舒服。當小人不合乎天道、自然、人性,當然不會舒服。
爲什麽要當君子?因為這是人所有存活的理由。真正去找生命的意義和目的的時候,會體會到,君子是過程的一部份,不當君子都不行。
(4-6)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疏】
貧富窮通,有賴因緣,故有不逮之嘆。進德修業,全由乎己。所謂力不足者,不欲用力而已。子曰:“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2-1)。
【鈔】
要做件事情,先要說服自己,起碼要讓自己相信。更進一層,則需要有堅定不移的信心。很多時候,不能堅持,是因為心裡對那件事情並沒有百分之百的相信和信心。若能堅信,沒有什麽事情做不成的。
相信一件事,有理性分析的部份,也有接受長輩、老師、師父、聖人教導的非理性部份。對於理性分析部份的信心容易,對於非理性部份的信心就難了。時下一些關於“積極思考”的書籍,雖然說了不少例子,嘗試講些理由,但若是要爭辯,也可以找出一樣多的反面例證,反面理由。到頭來,還是相信與接受的問題。但是,對於自己無法分析與理解的事情就全盤接受與相信,這不是很不靠譜嗎?反過來說,我們每個人不都是很多時候靠直覺反應,甚至靈感做事情,這不是一樣不靠譜?所以,師父是非常重要的。剛開始的時候,從師父那兒接受了許多不瞭解的事物,但憑著對師父的信心,就是相信,就照著做。那些不瞭解的,漸漸地,自己可以瞭解了、可以體會了,又漸漸增長了智慧,更確定自己路沒走錯。說到底,這全是師父的恩賜。
人,是思想領導著。人會混亂,是因為思緒混亂、觀念混亂、價值觀混亂。更進一層,人是信心領導著。沒有信念、信仰、信心的人,生命肯定是沒有力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