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印心·里仁篇·第7至第16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印心·里仁篇·第7至第16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017-09-05    11'57''

主播: 恩悦书院

90 0

介绍:
(4-7)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疏】   有無窮耐心,無盡悲心,無限希望。 【鈔】   也許,一個人最大的過失,就是不認真。一個人若是認真,會有無窮的希望,也就沒什麼大問題了。這就是前面說的:“茍志於仁矣,無惡也。”(4-4)一個人認真了,不代表他就成德了,是聖賢了,他還是會犯過失。從他犯的過失,反而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優點。有的人,心太好,處事也就太軟。有的人,要求自己太嚴,要求別人也嚴格了些。有的人,表面難於下決定,實際是因為內心不願意傷人。   首要的是心要好。 (4-8)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疏】   此盛言“道”之貴。   人不知道,雖生猶死。見道、知道,法身之始。然尚需行道、成道,方圓滿一生。   不可謂聞道、知道即已了此生。此夫子盛言道之尊貴也。 【鈔】   找到了路頭,正是趕路的時候,怎可輕易就死?一旦找到了路頭,也就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了,一定會到達目標的。但要找到路頭,也真不是容易的事。所以孔子特別強調“聞道”的可貴。 (4-9)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疏】   心向外,即非求道者,有何可議?此夫子“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1-14)之意。 【鈔】   恥惡衣惡食,還會是真正志於道嗎?   不是說志於道,就一定要貧窮。想要幫助眾生,可是需要很多錢的呢。但是說是志於道,還在衣著上、餐食上計較,這個心,也太小了點吧? (4-10)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疏】   除義外,尚有可比者乎? 【鈔】   通篇《論語》談到“義”的地方很多,但是從來沒清楚地說過什麽是“義”。朱熹注解裏是說,“義者,宜也。”也就是去做適宜的事情。那什麽事情才是適宜呢?這就要知道“經”之後各種不同情況的應用。這就是我前面說的各式各樣的“灰階”。   若是要總結什麽是適宜,原則上是要照顧到大眾的好處,要以對方有益為主。也就是心裡完全不能有自私的成份,然後行為舉止做到適合自己的身份、地位等等。 (4-11)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疏】   處世,君子以君子之道處之,小人以小人之道處之。只可處君子,無法成事。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4-16)。不知小人之心,何以度化之? 【鈔】   真正的君子,不會自以為是君子而置身於所謂“小人”之外的。   跟不同的人,要用他們的語言說話,才能有交流,才能做生意,才能幫助他們。   對小人,要“施惠”才能讓他們服氣。對君子,也要“施恩”才能得人心。 (4-12)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疏】   處世、處小人,不施惠,不可行。然雖依利而行,仍需合義,方可久也。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鈔】   是要施惠,但不可止於利。須教育、提攜,依傍於義,否則多怨、多事、窮於應付。 (4-13)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疏】   不能以禮讓為國,因不知禮之大用。 【鈔】   固然,國家需要設立“禮部”、“樂部”。有志者也可以在民間設立基金會做小範圍的嘗試。譬如說,研究中國、日本、韓國過去的禮節是怎樣實行的。跟某個教育局合作,嘗試訂立開學典禮的禮節,並對校長、老師、學生宣講爲什麽學生要先對至聖先師孔子像行禮,然後對老師行禮。爲什麽要對老師呈上教鞭。爲什麽老師要授以課本,同時拿給學生一把掃把。爲什麽學生接受課本以後要低頭後退,離了數步之遙才能抬頭轉身等等(這是我個人想像、假設的開學典禮禮節。要讓下一代能夠念祖、念恩,不只是教知識,更是要在生活上教好習慣,教應對進退的禮節。)由民間做了,有些成效了,讓政府教育官員來看,讓政府官員看到成效與作法,再由上而下地大面積推動,也許就能夠把事情漸漸做成了。 (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疏】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14-31)   老子曰:“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注孔子最善者為老子,注老子最善者為孔子。何以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招而自來?能有所立也。何以不患莫己知?茍有所立、茍有所能,不招而自來也。 【鈔】   掌握不到事情的關鍵,整天跑來跑去,沒有重點,成天擔心結果也沒用。一旦掌握到關鍵了,事情自然會成,到時候,還不見得要人知道自己呢。除非是有意於教化、影響一大片人,要不然,很多人知道自己,沒什麼用,重要的是關鍵的人知道自己就可以了。   一個人出名,有它的影響力,也有它的負擔。越有名的人,越做不了自己,自由度越小,干擾也越多。除非是有使命,不然出名沒什麼好的。 (4-15)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疏】   夫子之道,絕非忠恕而已。曾子可謂苦學,惜乎未見道也。 【鈔】   自上往下,一目了然。自下望上,總見不真切。每個人只能講出自己境界的話,騙不了人。曾子一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就把他的底全泄出來了。   依我之見,夫子之道,“下學上達,修智弘仁”。 (4-16)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疏】   “喻”為“明白”解,未若“比喻”解,若不知義,何以稱君子?君子亦知利害,尤能因勢利導而利仁。欲說服人,須以其所好喻之。 【鈔】   說話、交流,不是自我的宣洩,也不是爲了滿足自己,而是要對對方有好處,以對方能接受為主。所以孔子說“可與之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之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15-8)又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4-11)這一章,也是告訴我們怎樣應對不同的人。   別聽到小人,就以為是不堪入目的人。一般沒有遠大志向的人,都是小人。一般以自己柴米油鹽為重的人,都是小人。你我在許多方面,不都是小人嗎? ###作者:恩悦书院山长 尹建维先生 朗读:罗宇星同学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恩悦书院”,感谢您的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