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印心·里仁篇·第17至26章(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印心·里仁篇·第17至26章(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2017-09-12    12'36''

主播: 恩悦书院

55 1

介绍:
(4-17)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疏】   亦“三人行,必有我師”(7-22)之意。然,見不賢內自省而外,亦應思何以助之。   老子曰:“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鈔】   工夫有自、有他。先在自己身上下工夫,進而想想如何幫助別人。批評很容易,拿出方法就需要些功夫了。批評實際上是傷自己的德行。常想想怎麼做,怎麼幫別人忙的時候,就不太敢批評了,因為到時候會發現,自己也做不到、做不好。 (4-18)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疏】   事父母與事君不同。事君亦須幾諫,見志不從,敬不違、勞不怨,然若大節處不可,則去之、取之可也。事父母,於大節處若不可從,然敬勞不怨終身不渝。 【鈔】   不是意見不同,就是大節處不同。只要沒有害人的行動與心念,就談不上什麽大節同與不同。年輕人經常有一點點意見不一樣,就說是價值觀不同。自己的價值觀還沒搞清楚,怎麼說人家的價值觀跟自己不一樣,會比自己差?人有方方面面,德行不同、性格不同、個性不同、見解不同、習慣不同、知識不同、才氣不同、成熟度不同、出身不同、運氣不同、…,林林總總,不能有一點不同,就說是價值觀不同、大節不同,就要跟人絕交。 (4-19)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疏】 心繫父母。 【鈔】   經典的道理,要抓住精神,根據時代作不同的應用。總之,就是要讓父母放心,要時時跟父母聯繫,心繫父母。 (4-20)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疏】   參照“父在觀其志”章(1-11)。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疏】   心繫父母,則父母之年、父母之好、父母之體、父母之一切皆知。曰喜曰懼,一切自然,無可做作。 【鈔】   人,年紀越老,就越像小孩子。對於年邁的父母就要像對孩子一樣,哄著他們、稱讚他們、鼓勵他們、小心他們、呵護他們。   人,最重要的學習是保持覺性。很多時候我們犯錯,只是因為我們不自覺。我們不自覺事情已經有變化了,環境已經不一樣了,而我們仍然照老方法繼續。老方法原來有效,環境一變,很可能就不再有效。這就是爲什麽許多成功的企業,後來被淘汰,就是因為不能跟上變化。   父母也是一樣。我們一直以為他們永遠都是我們的堡壘,永遠在我們後面,永遠有辦法,我們永遠會想:“沒關係,爸爸媽媽在家。”突然之間,有一天發現,原來爸爸媽媽老了,是他們需要我們的照顧了,他們不但沒辦法照顧我們,甚至沒辦法照顧他們自己了。只是希望我們警覺到這一天的時候,不太晚,還能幫父母做些事情。原來,報答父母,不需要很多,只需要多一點的警覺。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疏】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2-13)   此“信”之初步。老子曰:“輕諾寡信。”重信必慎言也。 【鈔】   這是對平日一般言談而論。人的信用,是由說話算不算話來衡量的。說了,就一定要做到。但是,不能爲了保護自己,什麽事情都不承諾,這仍然是沒信用。對自己都不相信的人,哪來信用? (4-23)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疏】   故“禮寧儉,喪寧戚。”(3-3)。   天下事,簡約則易從、易行,較能有功。“易”之三義,簡易乃用“易”之理,行天下之理。 【鈔】   保守一點,不容易失敗。   但是,這就是千百年來,許多人對儒家的誤會。認為儒家注重德行、要人少說話、要人謙虛等等,都是保守心態,都是往後退的。這是天大的錯誤。毛澤東保不保守?但是毛澤東對幹部訓話,講後方作戰的重點,講過要深入後方,讓國民黨軍隊跟著跑。等到時機有利了,才迎頭痛擊。什麽才是有利的時機?只有五成把握,當然不打。有八成把握,毛澤東還是說別打,起碼要有九成的把握以後再打。毛澤東難道是保守的人嗎?毛澤東說過:“戰略上要藐視敵人,但是戰術上要重視敵人。”孔子也說一樣。對人生、對生命、對世界,有個遠大的目標,大到一般人不敢想。但是在行動上,孔子紮紮實實、步步為營。   儒家不是保守,是戰術上謹慎。儒家非常恢宏大度,是戰略上遠大。 (4-24)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疏】   夫子不喜人多言。若“巧言令色,鮮於仁”(1-3)、“敏於事而慎於言”(1-14)、“仁者,其言也訒”(12-3)、“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14-20),彼彼皆是也。言行二者,不得其中,則顧行。所謂“以約失者鮮矣”(4-23),亦此意也。   非惟“觀過知仁”(4-7),觀拙知仁,觀拙知人,觀缺知人。老子曰:“反者,道之動。”反而觀之,人焉廋哉。 【鈔】   人,是有局限性的。或者換個方式說,人,是有方向性、與專注性的,或者說,人只能在一個時間之內把有限的幾件事做好。人不是神,不可能什麽都會、都行、都萬能。於是,發展一個人,有其時間、位置、條件等等的考慮。一個人要進步,做他的弱項。一個人要成就,做他的強項。什麽時候磨練自己的弱項,什麽時候發揮自己的強項,如何磨練自己的弱項,往什麽方向磨練,…等等,都需要師父的針砭。師父是太重要了。   因為人只能在一個時間之內把有限的幾件事做好,因此心放在跟人說,說多了,放在行動上的心思就少了。在說與行動之間,當然是行動重要。人的一輩子,是看你做出多少事情,不是看你說出多少話的。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疏】   有光熱,人必近之。但畏光熱不旺也。   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知與不知,道皆在焉,工夫在聚德。德聚足矣,方能有勢、成形。 “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4-14)正因“德不孤,必有鄰”。   孰謂老子消極?   若深層論之,此“鄰”可含天地鬼神。尤其天地鬼神。 【鈔】   前面說過孔子是相信有天地鬼神的。事實上,若是沒有天地鬼神,就只靠目前人間所了解、人們所有的程度去做,那就太可怕、太沒把握了。若無天理,弱肉強食,這社會能活嗎?值得活嗎? (4-26) 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疏】   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14-22)。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12-23)。事君、待友,不可不忠。君友有失,當諫止之。然忠言、諫言以“可與之言”(15-8)為度。   藥,不論貴賤,在人能受、能癒人為依歸。言亦如是。   此以君友而論,然其理則不限君友。與人交接,皆如是也。 【鈔】   很多年輕人,或是比較熱情的人,常常說,他要對朋友好,要講真話,不論朋友接不接受,都要講;即使朋友生氣,還是要講。這個觀念是有問題的。朋友若是不接受,講了有什麽意義?只不過是自我滿足,滿足於自己認為做到了作為朋友該做的事。其實,朋友聽了會生氣,沒關係,只要他能聽得進,這才重要。也就是說,藥是苦的沒關係,重要的是對方願意吃藥,藥能治好病。   若是不能確定對方會不會聽得進,該怎麼辦?   我個人會謹慎地嘗試去說,說了一點,對方拒絕、不聽,那我就不再說。在“失人”與“失言”之間,不能恰到好處,我寧可失點言,也不願意失人。 ###作者:恩悦书院山长 尹建维先生 朗读:罗宇星同学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恩悦书院”,感谢您的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