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节图》7.各奔东西 我是家里唯一  作者李全春教授 播音李春霞

《苦节图》7.各奔东西 我是家里唯一 作者李全春教授 播音李春霞

2022-03-24    12'16''

主播: 自主心理 全民健心

237 1

介绍:
7.各奔东西 我是家里唯一 兄弟五人,分成两个家庭,大家分为小家,小家分得草花;草花容易凋谢,两家人同样继续忍饥挨饿。 所以,分家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关键是一家人要齐心协力。所谓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全家人齐心,黄土也能变成真金。大家拾柴火焰高,一个人拼搏力量小。 当然,如果各存私心,就会形成人多靠,驴多叫的局面。三个和尚没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一个和尚挑水吃。 说归说,现在兄弟五人,两个家庭,都很难生存;但毕竟各自要担负起应尽的责任,那就是要让自己的家里人吃饱肚子最为要紧。 各种办法想尽,还是无以为生,最后,两兄弟没经商量,各自下定决心:再次闯闯后套这个关东,也许是生存的最好捷径。 尽管一想起走后套闹生活,不免为爹在那里失去性命而心酸,但我们是爹的后人,不能一次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爹在往后套的征途中倒下,我们要站起来去征服它,爹被后套这片土地吞噬,我们就要拥有这片神奇的土地;因为,爹永远地留在了这里,所以,这里早就已经属于我们的心理,至少我们要在后套占据一席之地。 这是我对祖辈们心理的推理,但后来的现实应该是确切的依据。这些雄心壮志,一定在他们当时的潜意识里,否则,导致他们结果的行为靠什么来支配?又是凭什么来驾驭? 无疑,是不屈服的潜在心灵能力! 为了生活下去,老大把仅有的几升杂粮留给大嫂和四弟,对他俩说:这些口粮你们先吃着,节省着吃,我要去后套闹生活,什么时候能回来不好说,闹好闹赖也不好说;不过我会尽量早一些落脚,能挣上粮食,能吃饱饭,就把你们接过去一起生活。 大嫂说:那你这什么也不好说,别再像爹一样病死在外头了,我们怎么办? 大哥火冒三丈:你这个死婆娘,丧门神,你的嘴里还能说出什么好话不?你盼望着我病死在外面,你想再嫁个男人是不是? 大嫂说:这也不是没可能…… 大哥更气了,举起手就要打:你还真是这么想的,我把你个短命死的…… 大嫂的嘴也不饶人:你爹不就是这样死的吗? 大哥一脚踢上去:你个***,妨主货…… 老四吓得往一处躲…… 大嫂也不示弱:那你说,你要死的不回来了,我们没有吃的怎么办?我一个人好说,我可以回娘家,还有你家老四呢?我总不能把你家老四也领到我娘家吧! 大哥没好气的说:你要是怕饿死了,你就回你娘家,老四不用你管,饿死也不用你管,他是我的兄弟,他讨吃你也不用管。 大哥大嫂就这样吵闹了一黑夜,第二天,他哥自身一人就往后套去了。途中遇上几个逃难的老乡,一起搭伴,走了十几天,最后到了登口县王爷地的可卜里(也就是现在巴音毛道农场),被蒙古牧主巴图家雇用放骆驼。有工钱,管吃住,算是暂时落住了脚步。 老二从贺开支家算回来5升杂粮,留给二嫂、我和老五,对我们说:这是从贺开支家结算回来的五升杂粮,留在家里,你们先慢慢吃着,节省着吃,我去了后套落住脚,就返回来接你们。 二哥对我说:老三你也大了,男儿不吃十年闲饭,家里我不在的时候,你就多操点儿心,我走了以后,这个家我就交给你了。 他又对二嫂说:要是粮食吃光了,我还没回来,就先去你娘家想一想办法,跟你娘家借点粮食先吃着,我回来会全部还他们的,不会白吃他们的,更不会赖账不还的。 第二天,二哥就跟着逃荒的同乡,也奔跑在通往后大套的路上。 老二到后套后,先是东家三天,西家五天,给人家打短工,后来落脚到刹干(就是现在的临河黄杨木头),给地主全管家扛起了长工。 在民勤的两个家里,留下两个女人和三个娃子。两个哥哥一去杳无音信,仅有的那点粮食,尽量省吃俭用,也吃不了多少时日。 粮食吃光了,两个嫂嫂只有到娘家去想办法;可时间长了,老在娘家吃、住、拿,难免会引起兄弟姐妹们的闲话,无奈,只好求助于左邻右舍和一些肯帮助我们的人。 就这样,东讨、西借,忍着饥饿,只能维持两个女人和三个娃娃吊住命的生活,同时,盼望着两个哥哥能早日有个着落。 我们弟兄五人,尽管是分成了两个家庭,但是,两个哥哥走了后套以后,这两个家庭就只有我一个人在打工,虽然挣得粮食不多,可我还是能过一段时间就往家里送回去一些,至少能暂时缓减饥饿,不仅要留给二嫂和老五一些,还要尽量分给大嫂和老四一些。 我给二嫂说:这些粮食你们先吃着,过段时间,只要东家一给结算了工钱——给了粮食,我就给你们送回来;粮食不多,我们和大哥他们两家分着吃。 二嫂说:我们跟老大家分家了,我们是两家人,为什么要养活他们家呢? 我给二嫂解释说:我们虽然分家了,是两家人,但还是弟兄,现在大哥不在家里,远在大后套,远水解不了近渴,我们家有吃的,大嫂和四弟也不能饿着,分给他们一些粮食吧!我尽量多挣一些,多给家里拿回一些就都有了。 好在大嫂从来也不拒绝,给多少收多少,不推辞,也不客气,这倒也对,本来就是一家人嘛!应该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嘛! 守着如此的穷困,年仅十岁的爷爷怎么也不甘心。如今,他是这两个家庭最大的男人,心里自然产生了几分责任。他没有等,他要尽自己的所能,振兴这个家庭;即使穷也要活出自尊,至少要靠自己的劳动让全家人生存,活得滋润。 他要与穷困抗争,他要掌握自己的命运,主宰自己的人生! 当然,这也是我的推理,但事实告诉我,没有当时的心理,就不可能有爷爷后来的无数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