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自作者七天_路过
摘自片刻网
背景音乐:莉莉安——宋冬野,徐佳莹
原文:
作者@七天_路过
1
年轻的时候,觉得一个人是一件很苦的事情。
过了几年后发现,其实一个人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苦与酷的差别,其实在于——你有没有学会讨自己的欢心。
太多时候我们在学习讨这个世界的欢心,把自己的热情散发出去,然后矜持地,满怀信心地等待着他们的回应。
等男友的电话,等朋友的邀约,等他们闯入你的生活中,在你的世界里走来走去,然后再毫无踪 迹地消失掉。
越长大越发现,等,是比一个人更孤独的事情。
我们终其一生,或许就是为了把安全感从别人的身上,落到自己的身上。
2
在20岁的时候,我与每一个20多岁的女孩子一样,经历过失望,失恋,有过无数个在夜晚失落和痛哭的瞬间。
我那时候没有工作,没有存款,也没有男朋友,对生活有着一往无前的热爱,也有着无穷无尽的迷茫。
我们如此艰辛地在人生的夹缝里寻找着只属于自己的时光。
我想,这大概就是一个人最自由、最有创造力的时刻。
每一个正处于20多岁的人,都应该有这样一段一个人的时光。
3
22岁,我大学毕业,和原以为可以共度余生的男友分手。
很多感情不是不爱,只是生活中突然塞满了很多比爱情更重要也更复杂的事情。
而24岁,我经历的最大的事情,是自己去医院做手术,一个小小的手术,没有告诉父母,只是跟最亲密的好友说了一下,在她说要不要我来陪你的时候说了“不”。
也不是不想要她的陪伴,只是无论是时间还是路程都过于麻烦,我突然意识到曾经看起来大得不得了的事情,成为了生命中的可以承受之重。
关于一个人的孤独等级,我已经get了最高级别的荣冠。既没有人为我鼓掌,也没有人为我欢呼。
可我没有太多不安的情绪,相反,我感觉我拥有了更强大的能力。
我开始了更加自律的生活,每周三篇稿子,至少读两本书,看一场电影;开始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欲望清单,比如要备考明年5月份的商务英语考试,因为觉得打台球很优雅,就经常去练习打台球。
没有人是从一开始就知道如何面对自我的。
唯有从世界中剥离出来,时不时地看着自己,问自己怎么样最快乐,怎么样不怕黑,倾听心里那个微弱的声音轻轻说出自己的真心话。
4
一个人的生活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孤独寂寞冷”这样的标签似乎成了固有印象,哪怕是自己欢欣鼓舞地在社交平台晒了独自一人去旅行,去吃火锅的乐趣,也偶尔会在评论里看到“你已经被划分到孤独的第几个等级”之类的玩笑话。
上周我刚刚一个人去看了live演出,周围的空气飘着啤酒味,大家开心地晃来晃去,跟着舞台的律动,我们互不相识,但因为拥有同样的共鸣而点头微笑。
上个月独自去咖啡馆写稿子,顺便看了两本书。拿着余秀华的诗歌集《我们爱过又忘记》拍了一张照片发在朋友圈,有人说“是一个人去咖啡馆吗?”我回复“是啊!是一个人啊!”
虽然看起来形单影只,自己却为每天的小目标而感觉充实和幸福。
正是因为悄悄割离了与他人的关系,才让自己的成长节奏稳步推进。
5
一个人,不代表不再需要爱情。
所有的人都单身过,但很少有人能真正沉下心来体会单身的快乐。
我问我那位天天去相亲,一年后终于觅得姻缘的同事,“为什么你那么想拥有一段恋情?”
她给我的回答是,“因为我不想带着一个单身的帽子走在别人的视野里,好像一个怪物。”
在电影《单身指南》中,女主角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总要通过关系来定义自己是谁?”
即便是提出“我很享受单身”,也会被别人当做自我安慰。
我单身,仅仅是意味着,我还没有遇到那个理想的他。
我依旧期待爱情光临,那种心噗噗跳,在看着聊天记录的某个瞬间不小心笑出声来的场景,走在超市里想着他最喜欢吃什么水果的时刻。
可是我知道,我只是想把选择权紧紧握在自己手里。
人应该活出某种力量感,有不从俗的心,不被舆论绑架着贱卖自己的勇气,你可以不认同我的理念,但你不得不承认,这样活,真的很酷。
6
其实,一个人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定制自己的生活。
自律地学习也罢,任性地享受也好,你会逐渐找到自己的生活节奏,而不仅仅依附于别人对你的选择。
不是每个周末有朋友约才出去,而是自己决定每个周末要去什么地方,如果有同行的人,就可以一起,如果没有,我依然不会错过自己想去看的风景。
因为我知道——
如果你可以过好一个人的生活,那你一定可以过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