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 亲 的 蒲 扇
作者:江兆福
今天在微信上偶然看到,位于大别山区的舒城县晓天镇的蒲扇被入选为六安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禁想起了父亲的蒲扇。
父亲的蒲扇可以说是晓天镇上最好的,为什 么敢这么说?一是从工龄上看,父亲从16岁开始学的编蒲扇,一直编到82岁,(老人家83岁时去世了),也带了很多徒弟,街坊学编蒲扇的人经常来问他,他都毫无保留的教别人,为晓天蒲扇的传播出了一份力的。哪个能有他工龄长?二是,他从不赶数量而粗制滥造,坚持每天只编两把,不管价高和价低的时候。三是其熟练程度可以说蒙上眼睛也能编的。但任然在编扇子的木板上画上半边红桃弧线,他要让两边的红桃线完全对称相同,几十年如一日。让编好的扇子美观好看。四是扎柄的塑料绳都是托 人从合肥或者舒城县城买的。五是销售不成问题,我们有时朋友要买,或送人都要提前订,绝不允许拿别人订好过的。父亲的认真和“愚拙”。现在仔细想想还真的符合我们现在市场规律。质量和信誉。
记得父亲在他80岁时,有个上了年龄的合肥客人,沿着老街转悠,看到我父亲在门口编蒲扇,就过去问一个人,说70年在老镇政府对面买过一把蒲扇,带回合肥送给了自己的女朋友,一直用到老伴去世了那把扇子还是好好的。他说老伴每年夏天都拿出来用,到秋天就收起来了,非常珍惜,或许是最心爱的人送的,或许扇子是真的好。我就想打听这个编扇子的人,不知道现在人可在了?想再买一把做永久的纪念。我父亲抬起头让他好好看看,你说的那个人像我吗? 合肥人反复打量回忆,终于认出的我父亲。他要掏钱买走一把别人定好的扇子,父亲说这个不行,明天有人来拿,没有扇子给人家不好说 你过几天再来买把,(那时没有网购,也没有快递)。合肥客人说明天我就回合肥了,来晓天可能这是最后一次了,说的非常伤感。父亲被对方打动了。说那行吧,这把扇子就送给你,不收你钱,到老还遇到你这样个知音难得啊,今晚加个班再编一把给明天那个人吧,父亲80岁那年第一次将产量提高到三把。实属难为他了
这件事以后父亲觉得自己真的年龄大了,父亲挑了最好的棕芯,用心给每个孩子编一把。说给孩子留个念想,晓天蒲扇能进六安非遗名录与我父亲不无关系,但很少有人知道。非遗文化需要有具体的人物来承载,只有这样才符合现在倡导的工匠精神。蒲扇是晓天人的非遗,也是我们江家的非遗。赞赏父亲的工匠精神。
2017.7.9写于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