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云
主播/青淮
雲讀漢服第二十四講 漢代錦繡(一)
因為絲綢之路的開辟,西漢王朝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幅員廣闊的多民族國家。自"文景之治"至漢武帝推向高潮,又經"昭宣中興",前後歷時半個世紀的發展余韻,西漢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糅合王霸之道,公卿大夫皆銅山鑄錢,爭於奢侈。這為後代的衰敗暗陳危機。
首先是皇室大興土木,一座座宮殿樓閣拔地而起。於是建造加飾"長樂明光"、"無極未央"、"登高明望四海"等銘文的高台宮室。其次,王宮貴族們穿著的絲綢錦袍的紋樣,也多採用這些皇權意志的圖案。在西北住居的諸部族統治者,皆喜穿錦繡衣。皇室因此每年都將若干萬匹錦繡綢緞運往西北,以作為籠絡諸族君長的禮物。
此時的漢代官府不僅在長安統屬織造,還在盛產絲質品的齊魯之地斥巨資設三服官,用於織造官府的錦繡華服。齊國素有"衣被天下"之稱,出產薄質羅、紈、綺、縞及細繡文。錦繡綢緞由先期的對稱規則圖形發展成為流動活潑的不對稱圖形。不僅在圖形上湧現創新,在織造工藝上也為現今嘆為觀止。如馬王堆出土的素紗襌衣,衣長128厘米,袖長190厘米,包括領和兩袖鑲邊在內,僅重49克,即不到一兩重。是世界上迄今出土文物中最輕的素纱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織物。因"薄如蟬翼"、"輕若煙霧"而為現代工藝所驚嘆。可見西漢時期養蠶、繅絲、織造工藝的水平之高。
本文为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 文章&主播,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