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第二章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
做父母的生了子女,不光要把孩子养大,更重要的是要好好教育他们。如果不重视教育,孩子善良的天性就会改变。教育孩子远比抚养孩子要难,这中间重要的是要专注、持久、毫不放松。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儿子能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曾三次搬家,最后终于选择了一家私塾做为邻居。有一次孟子逃学,母亲就剪断织布机上的布,以此告诉儿子,学习不能半途而废。
读经心得
这几句从正反两个方面告诉家长教育孩子的重要性。
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让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孟子所以能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和择邻而处分不开的。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作为一个家长,更要用好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还有很多。《唐寅学画》就是一个有名的成功案例被广为流传。
唐寅就是唐伯虎,是明朝的大画家,他擅长山水,兼书法,能诗文,但禀性疏朗,放荡不羁,少年恃才傲物,但最终能与沈周、徵明、仇英齐名,成为“明四家”(又称“吴门四家”),是和他的母亲和他的老师沈周的教育分不开的。
少年的唐寅画已经很不错,富豪人家常请他作画,唐寅也就慢慢骄傲起来了。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天,她对唐寅说:“孩子,你学画还只是刚刚起步,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当今大画师沈周离此不远,拜他为师吧,画不好就别回来见我!”
唐寅当然知道沈周的画很出名,欢欢喜喜上路拜师去了。
转眼就是一年。在沈周的指点下,唐寅的画技很有长进。这一天,小唐寅拿出自己的画和师傅的画比了比,已经不相上下了,不禁暗暗自喜:我自己已成名手,该出师回家看望母亲了。沈周看出了他的心思,就叫妻子准备饭菜为唐寅饯行。 饭菜摆在后花园东北角的一间小屋里。这间小屋平时紧锁着,谁也不让进去。唐寅一进屋就四处张望,只见有四个门,却没有一扇窗子。他好奇地顺着门格子向外望去,见门外花红柳绿,山鸟飞翔,仿佛那山涧流水声都能听到。他想:这么好的风景,师傅平时不让我进来,大概是怕徒弟从这里出去游山逛水,无心学画了。他正看得发呆,忘记满桌子的饭菜,站起来就去开门,也许是走得急了,让门格子碰了一个包;他便去开另一个门,又让门格子碰了一个包;再去开第三个门,这回又碰了一个包。这三下唐寅就碰了三个包。原来这三个“门”都是沈周画在壁上的!唐寅从兴奋中醒悟过来,他才知道自已画画的水平还有差得很远。他转身扑通一声,双膝跪在师傅面前,说:“师傅,我不想回家了,让我再跟您学三年吧!” 从此以后,小唐寅专心致志地跟师傅学画,再也不提出师回家的事了。
三年转眼过去了,冬日将尽。唐寅为感谢师傅的教育,亲自动手烧菜,宴请师傅。当他把烧好的鱼端上桌时,一只大狸猫从门外呼呼地跑进来,跳上桌子就想吃。唐寅急了,骂道:“大胆畜牲,师傅还没品尝,哪里轮得到你呀!”“啪”的就是一掌,那大狸猫“呼”的一声就往窗上跳,跳了一个窗户又一个窗户,都被窗户撞了回来,最后“呜呜”地叫着从门口逃出去了。原来,那窗户是唐寅画在墙上的。
师傅见了这情景,哈哈大笑起来:“唐寅呀,你已经四年没有见到你娘的面了,要过年了,快回去吧……”
有的家长目光短浅,比孩子还容易自满。结果是害了孩子。这样的事例我们可以从王安石的《伤仲永》中看到。仲永,生在平民家庭,没有见过书本文具,更别说拜师学习。但他五岁那年,却忽然哭着要纸笔,他的父亲只好去邻家借来纸笔,小仲永拿过纸笔就写了四句诗,父亲把这首诗拿给村里的秀才看,秀才给了很高的评价。从此仲永指物作诗,马上就能做出来。仲永便出了名,乡里有钱人家便花钱买仲永的诗,他的父亲觉得有利可图,便带着仲永到处拜访,不给孩子提供学习机会。仲永十二岁那年,王安石在舅家看到他,让他作诗,王安石发现他的水平和原先听到的人们对他的评价不相符了。到仲永二十岁那年,王安石在舅家打听到仲永和普通人没有两样了。仲永没有读过书就指物作诗立就,可谓天才,但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最后成了普通人。王安石说:“如果你本来就是普通人,再不接受后天的教育,就会连普通人都不如。”
更有不恰当的教育,让孩子锒铛入狱,断送了孩子的一生。可见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了。